“五四”以后,中国哲学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对于“五四”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反思,去总结,通过对各种哲学思潮、哲学理论的评断与定位,展望中国哲学发展的未来与前景。冯友兰在对......
在传统儒学受到欧风美雨的强烈冲击与中国内部众多人士的猛烈批判的历史境遇之下,作为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熊十力,以继承传统儒学的血脉和复兴儒学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担当意识体现在哲学思......
五四运动(以下也简称“五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的严重时刻,五四运动发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时代强音,最为深切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促成了中华民族......
19世纪末,由于西学东渐,“科学”与“哲学”的概念被介绍到中国,如严复、王国维等人的介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格物致知”的说法,“格”是“穷究”之义,“致”是“获得”之义,“格物致知”含有探......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年的时候,恰逢中国现代哲学家严复诞辰160周年。正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严复开始引领中国现代思想,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追求富强和民族复兴。严复属于从士大夫阶层中的边缘人物转......
晚清时代是近代中国遭遇危机的时代,但晚清思想却是一个蕴涵着巨大能量的思想宝库。这种思想能量来自于晚清思想家总是试图立足传统,开辟出既属于中国自己、又适应并引领世界潮流的现代的努力。这种努力本身......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他的文章《论世变之亟》,这是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严复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1]八年之后的1903......
在“国学热”、弘扬传统的热潮中回望“五四”是一个颇不轻松的话题,这不仅关涉到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现象,也对我们如何继承“五四”文化遗产、如何评价“五四”提出了挑战。所以在“五四”九十周年尚未到来之时,便......
西方列强为满足其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其强势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倾销毒害人身心的鸦片而取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屈辱蒙侮。它震撼了中国朝野,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要求向西方学习,......
总而论之,有此十证以为“行易知难”之铁案,则“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古说,与阳明“知行合一”之格言,皆可从根本上而推翻之矣。 或曰:“行易知难之十证,于事功上诚无间言,而于心性上之知行,恐非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