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流派  >  儒家哲学

【肖美丰】评章太炎的晏子儒家说

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有多次诸子学讲演,其中以晚年在苏州国学研究会的讲演最全面和精详。该讲演有一显著特点,即提出晏子是儒家并进而提出周公是儒家之首的设论,这给争讼不休的晏子学派归属讨论增加了新内容;更因为......

阅读全文

【赵汀阳】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

这里我想讨论一个非常值得分析但往往被忽视的费孝通问题,它是个对儒家的现代化形成了严重挑战的典型案例,由此可以反思儒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某些弱点。首先,孔子困难:行对言的解构。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

阅读全文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与民主

一“民本”一词出自儒家经典《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如果说“古文”《尚书》不尽可信,那么“今文”《尚书》中也有明确的民本思想。如《尚书·皋陶谟》记载舜帝与皋陶、大禹讨论政务,皋陶......

阅读全文

【王杰 顾建军】早期儒家“礼”文化内涵的嬗变

“礼”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所称颂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

阅读全文

【白奚】儒家礼治思想与社会和谐

在汉代以降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礼治一直充当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发挥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盛大的王朝更是如此。对于儒家的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之为封建主义的东西......

阅读全文

【康宇】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

道德形而上学,主要解释了道德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它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

阅读全文

【李存山】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

本文讨论从传统儒家的性善论(“人性之善”)发展到宋代新儒家的泛性善论(“凡物莫不有是性”)的问题,本欲以朱熹《四书集注》中的“理同气异”和“气同理异”两说为中心,但为了讲明朱熹之所以持此两说的复杂性,......

阅读全文

【方旭东】超越“忠恕”之道

《中庸》一书引“子曰”处甚多,“道不远人”章[1]即其例。此章论君子之道,内及“忠恕”,与《论语》颇可应证。然细加推绎,又可见其说已非“忠恕”所能范围。深入研究此章,既有利我们看清《中庸》作者对孔子“......

阅读全文

【冯兵】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明确提出了人性的命题。而人的本性究竟如何,对此他的论述却是含糊的,正如子贡所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