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

【温海明】荀子心“合”物论发微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2]以期求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常识的理解,却没有切近荀子的本意。荀子的认识......

阅读全文

【李存山】庄子与惠施

一、一对同乡两个布衣庄子与惠施是战国中期的两位卓越哲等家。他们的生卒年在史书上皆无明确的记载,按现在学术界一般接受的观点,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惠施约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公......

阅读全文

【梁涛】“浩然之气”与“德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之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之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之......

阅读全文

【刘丰】论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

中国古代的礼范围极其宽泛,从饮食起居、舆服宫室,到宗教祭祀、国家制度,都包括在礼的范围之内,古人都笼统地称之以礼。但是,在礼的内部是有区别的,简单划分,主要有礼俗、礼仪、礼制等几个层次。在三《礼》当中......

阅读全文

【韩国建】《墨经》“单称矛盾命题”的形成

据沈有鼎、周云之、刘培育、董志铁等的研究,《墨经》(指狭义的《墨经》,即《经》、《经说》)的“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已认识到了“矛盾命题”的问题[1],即“单称矛盾命题”。[2]本文旨在讨论《......

阅读全文

【张丰乾】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一、孔门《诗》教与子思学派《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几篇文献,应该是《子思子》一书最起码具备的内容;换言之,把它们视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即使是同一学派的作品,......

阅读全文

【詹世友】先秦儒家道德教化的不同范型之分析

一、从周公的礼乐制作到孔子的以仁成礼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主调是由周公奠定的;其施行的“封建”制度用意深远。周公建构了一种家国一体、宗子维城的政治制度,利用血缘亲情联系来扩展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血缘亲情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