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

【高正】稷下学派论“心”

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的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学宫创建于齐桓公时,也有学者认为是齐威王时,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稷下成为当时各......

阅读全文

【李霞】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的演变

《周易》不是以一般的语言系统,而是运用特殊的符号系统“爻”与“卦”再配以简单的说明性文字(爻辞与卦辞)来表达一定观念的。它产生后引起了众多文人学者的研究兴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易学传统,对中国......

阅读全文

【罗安宪】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

阅读全文

【廖名春】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

“虚壹而静”说是荀子“解蔽”论的代表,也是荀子认识论思想的基点。这一段文字,各种版本多有扞格不通之处,前贤今人的理解也颇有出入。今试作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大家不吝指正。一、“知道”与“知道人”的断句《......

阅读全文

【黄克剑】公孙龙“离坚白”之辩探赜

公孙龙之学,先贤或以“辟言”(荀况)、“诡辞”(扬雄)相讥,近人亦以“帮闲”(郭沫若)、“诡辩”(侯外庐)置议。时移势易,学界好思之士注疏、诠释《公孙龙子》者渐多,但对其所遗六篇——《迹府》、《白马论......

阅读全文

【徐华】今本《墨子》前七篇新考

今本《墨子》前7篇,包括《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和《三辩》,元人陶宗仪著《说郛》记《墨子》(“十三篇本”)篇目时即为此①,清代学者毕沅又据明《道藏》(“五十三篇本”)......

阅读全文

【李煌明】论“孔颜之乐”中的有无合一境界

“有无合一”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之一。“无”往往是“高明”的体现,属于“天道”的形而上,以超脱、洒落、自然、自由、闲适等为特征,常被看作无事、无为、无心、无情;“有”为“庸常”的状态,属于“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