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所谓“《礼古经》”谈起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十七]篇。后氏,戴氏。《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王史氏......
春秋之后,言命之论始畅。墨子非命,孔子知命,孟子立命,老子复命,庄子安命,至于荀子,乃倡言制命。诸子论命之旨百端歧出,而究其根源大本,则无不关联于西周宗教神学之诸观念。周人言命,无不与天与帝相依连。早......
中国古代的学问,以“道”为最崇高的概念,最终的目标,最基本的原动力①,似乎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将他研究先秦思想的著作定名为《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美国汉学家史华慈也认为“道”的观念......
这部佚书原题《成之闻之》,乃基于错简,今依古书通例改题《天降大常》(参见第一、三、四章考证)。原书释文包括十个拼连组:一,第一至三简;二,第四至六简;三,第七至二十简;四,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简;五,第二......
围绕着《老子》的阐释已持续了千百年之久,《老子》的注疏解说也已经有千百种之多。如果《老子》注疏是关于《老子》的某种“笔墨官司”的话,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累积了“汗牛马、充栋宇”的“档案”与“......
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
一、从孔子到孟、荀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了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前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不平常的历史事......
从理论上说,荀子以天人相分拆解了原始的“天人一体”的世界图象之后,其逻辑结果有两个方面,即在否定的意义上,以“天而天之”将附加在“天”身上的各种神秘、迷信加以清除,将人的意识从各种蒙昧的枷锁和束缚中解......
一、《孟》、《庄》心学的特点——道德心与审美心由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古代历史上的大变局:在那苦难的时代,战争频仍,政局动荡不安,人民长期陷于生死存亡的极限困境中。同时代的孟子和庄子对于“心”的议题的......
“诚”,是儒家重要伦理和哲学概念,在先秦特别《中庸》、孟子有重要地位,宋儒开山周敦颐、明清哲学家王夫之对其均非常重视。《中庸》里,“诚者”,被解释为“天之道”;又说:“至诚无息”,“诚者,物之终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