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葛荣晋】王学裂变与“实心实学”

一、“实心实学”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反映明清之际是一个内忧外患、“天崩地解”的时代。从社会经济层面,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走向衰落的同时,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得......

阅读全文

【胡伟希】原象:形而上学思维如何可能

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一枝,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的传统,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对于哲学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方式。20世纪初以降,随着西学东渐,包括“中国哲学”这一名词在内,从概念、框架到推演方式、理论表述,中国哲学的......

阅读全文

【刘宗贤】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从明......

阅读全文

【张克伟】罗汝芳理学思想析述

罗汝芳(号近溪,1515—1588)是泰州王门学派的重要人物。其思想较之阳明大弟子王龙溪(名畿1498—1583)更为清新俊逸,通透圆熟,主要在于其学“一因本泰州之传统风格;二因特重光景之拆穿;三因归......

阅读全文

【杨开达】论明代云南理学家兰茂的思想

兰茂是云南明代一位慧眼独具的理学家。他的《玄壶诗》是其独树一帜的理学思想代表作,在自我完善的修道经下面,闪现出深刻的思想批判光芒,批判的矛头指向从贪官污吏到皇帝,从人间世俗到迷信虚妄。在破除迷信方面,......

阅读全文

【王振华】罗近溪对“现成良知”的修正

“现成良知”是对阳明良知学说的诠释和展开。在良知前冠以“现成”二字旨在说明良知本体人人具足、个个圆满,对良知本体的把握可从当下经验层面的道德实践入手,突出了良知本体的自在完满和当下呈现。可以说,在阳明......

阅读全文

【陈来】王船山《正蒙注》的终极关怀

根据船山的看法,宇宙的本源是太虚中的絪缊之气,气聚而生成人物,人物死而散为气而归于太虚。聚散、生死是自然变化的必有之几。气聚为人而可见,这是“明”;人物死散而归于太虚,不可见,这是“幽”。所以从生到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