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来是关注人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历来是哲学思考的重点。在21世纪,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它表征着人类由“人类中心论”进入到“生态中心论”,这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向。“人类中心论”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系统范畴能否跻身哲学范畴行列的争论由来已久,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持赞同态度者一度人数甚众,呼声甚隆,但进入90年代后,随着系统科学研究的降温,这一争论似有不了了之的趋势,致使这一问题成为至今尚未了断......
(1)在发生骤变的历史时期,哲学照例通过总结其本身的成就、各种科学信息和形形色色的实际经验来修正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工作有助于解决与寻找最有效的生产活动方式有关和符合劳动者利益的根本社会问题,有助于建......
陈嘉映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的“自序”中说,其大作关心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①。他还特别指出:“这本小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矛盾景象: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逐渐觉察到哲学的被动与窘境;另一方面,从理论表现形态上审视,由于哲学的分化而使哲学舞台上呈现着活跃的、多样化的态势。针对......
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理论,在某种层面或意义上,都是关于人的理论的某种独特的表现形态。从世界观层面上说,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理论;从人学观层面上说,人学就是哲学视野中人自身的理论,或者说是关于人自身的......
常常有人问:“什么样的哲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物质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来充实心灵?”“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哲学资源?”“中国要跟上世界的潮流,是否......
哲学的思维需要创造性,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然而何谓“创造性”?看法就会有不同。或许有人说,你说一个正题,我说一个反题,就是“创造”。正题和反题的对立当然可以是创造性的,但也可以是“抬杠性”的,甚至是“哗......
一目前我们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进程正以其深刻的文化逻辑导引着一场巨大的哲学变革。全球化一方面使人类的生存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相关性日益增强,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样式相互开放......
我应邀来向你们谈谈本世纪以及世纪之交的哲学。我这里有意不说“这门”哲学。因为究竟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认同为一的哲学,这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以将哲学与自然科学做一对比。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这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