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专题研究

【余治平】试论儒家的“信”何以能“忠”

儒家学说中的许多概念或命题,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敬、诚、畏,温、良、恭、俭、让,既要求人们在义理上深挖究竟,又要求人们在实践上积极修持,以达到其规定的道德要求。而这其中的仁、忠、信、诚、敬等......

阅读全文

【邢春华】关中易学源流考

推源“易”之起源,从伏羲始画八卦开始。清朝关中人王心敬在《关学续编序》中说:“编关学者,关中道统之脉络也。横渠特宋关学之始耳,前次如杨伯起之慎独不欺,又前次如泰伯、仲雍之至德,文、武、周公之缉熙敬止、......

阅读全文

【陈嘉明】儒家知行学说的特点与问题

为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儒家的“知行”观,从学理上说,隐藏着一些值得深入分析的概念问题,包括知识概念本身的性质、客观知识与道德知识的区别、它们与信念的关系、作为实践理性的“心”的概念,以及知与行的动机与助力......

阅读全文

【俞宣孟】中国哲学的辩护

一、挥之不去的隐忧数年前,中国学界出现了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说法,这个现象有点奇怪。自从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不久,胡适、冯友兰等先生就先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史,这表明,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于中国有自己的哲......

阅读全文

【郭齐勇】“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有没有什么一般“哲学”、普遍“哲学”?黑格尔自认为其哲学是普遍的、圆满自足的,是“绝对精神”的展现。今天我们有的专家不承认“中国哲学”或“中国有哲学”,其中有的人的理据是“哲学只有一个”,他们把近代以......

阅读全文

【陈少明】仁义之间

仁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但“仁义”不只是仁与义的相加,而是观念史上一个更新换代的新版本。独立论仁,荣誉当归孔子;但“仁义”连体,贡献则推孟子。朱熹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

阅读全文

【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

20、21世纪之交的数年时间,对中国哲学研究而言,无疑是极不平凡的岁月,这不仅因为中国哲学研究热点纷呈、亮点闪烁、难点深幽,而且因为学者们为应答和解决这些热点、亮点和难点问题贡献了不凡智慧。学术之脉需......

阅读全文

【刘毅青】解释学的限度与重建中国解释学

在海外新儒家的学者里面,唯有徐复观以思想史的研究成名,他通过对经典的具体解释重新梳理思想史的学问之路在新儒家的其他学者致力于将中国哲学进行形而上学建构的潮流中确乎是一个反叛。他有着学术的独创精神,这种......

阅读全文

【王鸿生】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五种文化作用

一、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儒学作为一种价值文化,其中渗透浓烈的政治文化元素。在中国历史的坐标上,它的命运也和中国政治有极大相关性。按照与政治的关系,可把儒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春秋之前的儒文化,孔孟的儒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