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专题研究

【郑万耕】易学中的元亨利贞说

《周易》之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甚多,也可以说是《易》经所有文字中最难解释的文字。近人高亨作《周易古经通说》,第5篇曰《元亨利贞解》,汇集卦爻辞中之有“元亨利贞”之字者,分类排列,又结合古代文字训......

阅读全文

【李景林】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一、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在上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都沉浸在文化激进主义或反传统的状况中。余英时先生在一篇题为《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年)的文章里,对现代儒学的境况做出这样一......

阅读全文

【李存山】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虽经历了千难万险,百转千折,而仍延续不绝,奔流不息。《诗经·邶风》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中国文化之所以经数千年之久而未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此中必有其内在的精神支柱、思......

阅读全文

【陈来】论儒家的实践智慧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

阅读全文

【丁为祥】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

儒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因而其全部关怀主要也就凝聚于现实的人生。但儒家的人生关怀又不仅仅是就人生论人生,而常常是从天的角度看人,并从天道的角度规范人生。所以儒之为儒并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更重要的还在......

阅读全文

【崔大华】儒家道德观念系统的内在结构

小引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个较复杂的观念系统。这种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儒家经典中出现的德目,或者说道德范畴十分众多,所作的分类归纳也颇有差异,如“三德”、“四德”、“五德”、“六德......

阅读全文

【温海明】从“亲亲互隐”看家国关系

近几年,关于《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讨论非常热烈,相关文章和著作很多。有些学者从当代社会腐败和法律的角度思考,对儒家持批评态度;有些学者从儒家学说本身的特质入手,为儒家学说在过去和当......

阅读全文

【陈壁生】经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学科建构,自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1914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18年)、冯友兰的二卷本《中国哲学史》(1934年完成)完成至今,百余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科。......

阅读全文

【李存山】盘古传说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萌芽

由《中国哲学史》编写组集体编写、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之一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是集中国哲学史界许多学者共同参与撰写,又经多次讨论和修改而完成的新著。它在一定程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