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论题涉及面很广,本文基于一个特定的视角,由国学特别是儒学的基本理念、性格及其内在矛盾的探讨,来揭示其现代命运与使命。由此认为,国学虽多为旧学,但其命同样维新;而维新之道,端在人的文化与学术的......
从国学思潮的发展历史来看,自晚清国粹派、章太炎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整理国故”运动,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国学热”,不同的阶段对于“国学”的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差异巨大。在各类见解的纷争中,国......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亦可谓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有哲学的思想,这就是“天人之道”或研究“天人之道”的“天人之学”。“哲学”之名的引进,源于日......
古代儒家的历史哲学,常用“理—势”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历史。所谓势,就是说,成为一种现实的趋势;所谓理,就是规律、原则、理想。势往往与现实性、必然性相关,理则往往联系于合理性而言。二者有分有合。离开历史的......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便可发现,在我们的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研究者们在结束对中国传统哲学某个问题研究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说:“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或价值”。由于这种现......
这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题目。“哲学史”前面加“中国”两字好理解,哲学创作要用“中国”作限定,就有预先说明的必要。其实,这相当于冯友兰所界定的“中国底哲学”,指这种哲学创作的内容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提出这个......
一近百年来的中国史走到今天,似乎突然迎来了某种反思的契机,赢得了某种反思的自由。在近代,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之大,似乎迫使我们必须在民族生存与文明存续之间、传统文明与现......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
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了一个热点,新论迭出,颇有分歧。笔者认为,为了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能不探讨学派与文化的关系。一、学派在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学派与文化的关系是一......
一如果把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负的方法”运用到思想史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规律性的现象:某种思想学说的精神旨趣,除了可以通过直接解读其经典文本而得以阐明之外,还能够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凸显于它惯常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