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专题研究

【周炽成】以中评西:中国哲学的另类叙事方式

在中国哲学过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以西评中和以中评西两种相反的叙事方式。前者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叙述和衡量中国哲学,后者以中国哲学为标准来评判西方哲学。第一种叙事方式是典型的、普遍的,第二种叙事方......

阅读全文

【张弘】从历时视域看儒学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兴儒学”的呼声不绝于耳。对此,学术界却从未真正追问过儒学究竟是什么。最常见的倾向,是把儒学视为毋庸置疑的完美整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论述均立足于......

阅读全文

【朱汉民】玄学、理学对《论语》学的拓展

作为中国经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语》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虽然《论语》学有着漫长的学术发展历史,而最引人注目的高峰却是魏晋与两宋这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论语》学著述特别丰富,还出现了《论语......

阅读全文

【柯小刚】“五十而知天命”的时间现象学阐释

引言:年龄和代际的时间现象学描述任何人、任何岁数的年龄,无时不在界限的同时划定和逾越之中。没有界限的贞定就没有年龄的确定,而没有逾越——这又同时意味着旧日的逝去和来日的生成——就完全没有所谓年龄。《诗......

阅读全文

【邓联合】“逍遥游”与自由

一、“逍遥游”与“退居内在城堡”“逍遥游”是庄子的生命理想和哲学思想的灵魂。在庄子看来,个体必须外去所待——即从逼迫性的社会秩序尤其是从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内去所执和能执——即不仅消泯“功”“名”意识......

阅读全文

【李耀南】庄子的“无用”与“逍遥”

庄子深谙世人只知“有用之用”而昧于“无用之用”,在先秦诸子里最先也是最深刻地辨析了“无用”、“不材”等理论问题。笔者注意到,现学界多从生态哲学角度阐释庄子的无用之用,但生态哲学毕竟是因当今生态危机直接......

阅读全文

【胡伟希】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关于中国哲学的特征,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学术界较流行的看法是将“天人合一”视为中国哲学的最主要特点。此外,也有人将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思想,用“内圣外王”一语来概括。然而,“天人合一”也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