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学者真德秀所著《大学衍义》是以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为“间架”撰写的书,被后世称作“帝王之学”。虽说是“帝王之学”,但并不意味只有君主才可以学,凡是参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各级官员......
一般而言,在中国哲学本体论中,①对本体的存在图景的研究,似乎更注重“合”、“齐”、“同”、“一”等统合概念,如“天人合一”论、“齐物”论、“尚同”论、“万物一体”论等等。细致的“分”、“离”、“析”、......
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哲学与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经学的发展演变相适应,中国有两千多年注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有许多关于诠释学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若干诠......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开展,迄今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一个富有生气与成果的领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方法论上的探讨和创新,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的......
中国哲学的开端,在中国哲学史通史著作中,一般都会论及。人们或从中国先民思维由低至高之发展而引出中国哲学,或从宗教天命观念之衰落而讲哲学之产生。有学者,分别借“巫史说”[1](或称萨满说Shamanis......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起来说可以归结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
诠释学(hermeneutics,一译解释学)在西方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经历过近代化转折、特别是哲学诠释学的根本改造之后,它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哲学思潮之一。近十年来,随着诠释学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以......
众所周知,孔子毫不隐晦“知德者鲜”,愚以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孔子所说的“能见其过”与“内自讼”,应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环节之一。如孔子主张“观过”......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哲学史界对于中国哲学史(习惯上我们也称之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反思,使得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所确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及该学科领域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都有失去合法性的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看,经典解释就是一个把新意义注入旧经典的过程。在这个意义注入的过程中,原经典的每一个要素,尤其是重要的要素当然会承担必要的功能。就《周易》而言,如果着眼于内容,主要包括象和辞两个部分。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