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复兴的问题,如果在20年前的中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或被视为痴人说梦,所以当1988年杜维明先生在新加坡召集“儒学发展的问题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多数学者对“儒学复兴”的前景是悲观或怀疑的......
考察《易传》十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朱伯崑先生所说,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天道观,成了《易传》解《易》的指导思想(第52页)[1]。《易传·系辞下》有“三陈九卦”一章,以道德修养解说履、谦......
一、“同归”与“殊涂”今天,“全球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与全球化相伴随的,还有另外一个潮流,那就是“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两个潮流似相反对,但实质上却是并行不悖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
“易象”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象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摹拟,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从而推求和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自《春秋左传》将“易象”作为书名与《春秋》、《周易》等经典并提后......
“我们”在这里指谁指对“儒学经典诊释传统”加以研究、进行反思的人们。题中的“与”字牵涉出几个“关联项”“我们”与“儒学经典”之间的关联、“我们”与“儒学经典的诊释者”之间的关联、“儒学经典的诊释者”与......
在宋儒张载看来,言有无与否是辨别儒家与诸子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此诸子尤指道家而言,老庄皆喜谈有无,而大易只言幽明。①有无与幽明的根本不同,在于幽明之......
一曾几何时,“超越”一词频见诸汉文字。因字义变迁,西方宗教中的“超越”一词似并不宜指称今日汉文中的“超越”,故又衍生出“内在超越”一词,而西人的“超越”却成为了“外在超越”。恐怕,这一词义的衍生,只在......
一、引语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仁”、“礼”、“命”是孔子思想中三个最重要的范畴,由此可知,完整的儒学理论结构是由心性的、社会伦理的和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构成。长期以来,在儒学研究中,围绕“仁”、“礼”......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借用了西方哲学的言说方式和逻辑诠释,并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也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我们长期习惯于引进和搬运,无形中萎缩了中国人自己的理......
一、贯注情感的经典世界《论语》作为一种经典文本,其语录体的记载方式使得文本中带有浓厚的生活经验的色彩。如果把文本中的某些观念置于其间具体的生活经验背景中去理解,或许就能开拓出一种新的论域来。陈少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