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其解释从郑玄、孔颖达、朱熹以至王栋、郝懿行、王念孙,莫衷一是。近年来由於新资料的出土,更引发了新的争议。本文拟对“慎独”说的本义做一探讨,以期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有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但是,到近代,儒学和孔子却接连遭到冲击,以至儒学最终走向衰微。这决非偶然,而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对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的......
在现代新儒家看来,儒学的现今命运与未来前途取决于儒学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可当他们为了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而设计种种现实可能时,他们的思考又仅仅着眼于儒学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现代转化,以适应现代要求、解决......
气论的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1]。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
关于儒学复兴的问题,如果在20年前的中国,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或被视为痴人说梦,所以当1988年杜维明先生在新加坡召集“儒学发展的问题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多数学者对“儒学复兴”的前景是悲观或怀疑的......
性,本字为生。《说文解字》曰:“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何谓性?《孟子·告子上》曰:“生之谓性”。《尔雅》曰:“性,质也。”性是物类天生之本性或特质。庄子曰:“性者,生之质也。”[1](《......
初步接触中国哲学的读者,在放下哲学史教科书而阅读相关原著的时候,往往有两者不大对得上号的感觉。特别是像《论语》、《庄子》之类叙事性很强的文本,教科书中对之反复辨析、推究的概念,如仁、礼、心、道等等,在......
儒家的修身处世,突出的是人生修养的实践,重心是放在“行”上。但对清初朱学来说,“行”固然重要,却须有先后次序之分,首先关注的应是知的方面。信守程朱的康熙明言:“每念厚风俗必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学术。......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礼学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备受推崇,但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却饱受批评,在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思潮中也黯然退避。那......
一如《周易》中的阴阳两仪,分别受启于《易经》而又结缘于《易传》的老子、孔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教化中缺一不可的精神酵素。二者间的张力显然是必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儒、道两家的非此即彼的简择反倒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