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路线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要标志,在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在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列宁曾将这一变化概括为“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1](P83)的转变,迄今为止的大部分......
1.恩格斯在1884年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第1版序言中,论述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当作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但事实上这一观点不能成立。它是对马克思的误解,而且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认识。一、“经典表述”......
周世兴和杨楹两教授合写的长文《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中的若干谬见》(载《现代哲学》2007年第6期(本刊编者注:另见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2期),以下简称《谬见》),从拙作《如何看待马......
列宁去世后,苏联党内曾出现关于列宁主义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斯大林成了党的惟一的理论权威、列宁主义的惟一解释者。斯大林阐述列宁主义的主要著作有两篇:即于1924年4—5月间写的《论列宁主义基础》和1......
19世纪下半叶,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问在欧美兴起,产生了大批杰出的文化研究者与著作。当时在德国,有两位智者密切关注着这门学问的酝酿与滥觞,并迅速吸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由他们所创立的伟大......
顾名思义,哲学史应是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历史;哲学史应是哲学家的殿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殿堂。然而在翻检近30年来出版的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的浓缩、精华和集中概括。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背离“两个绝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各种挑战。而在当代,最严峻的挑战是:“创新劳动”(例如科技发明、新的经营战略等等)所创造的价值不仅数量上特别巨大,而且与劳动时间并不直接相关;一些瞬间生产的创新观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