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发韧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集中了众多的研究力量而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但作为一种学说,它必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和局限性,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被超越。90年代以来,随着对实践美学越来越全面......
怀旧本质上属于一个美学问题,它可以同时被界定为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意象以及审美格调,它是一种想象的艺术,有距离的观审,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情绪化行为,纯粹精神性的情感投射。同时它又是一个现代美学问题......
佛教美学作为一种宗教美学,从人的精神信仰的解决来匡范生活。在当代,人类生活的美学图像日益丢弃虚拟性幻想和狭隘的情思咀嚼,而趋向关注审美实践的现实创造,关注在高度发展的文明背景下,怎样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
隐喻,英语作metaphor,希腊语作metapherein。meta一词意为“超越”,pherein意为“运载”或“变换”,两者相合,就是对物体作超地域的运载或对客体的属性作跨类的变换。比喻,即tr......
雅柯布斯在其《费希特》一书中给予费希特的思想高度赞誉,他将费希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深刻思想家”,①其实,黑格尔就曾说过“费希特的哲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辟了新时代”。②19世纪德国浪漫派领袖弗·施......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早接受康德美学影响的是费希特、谢林、席勒、施莱尔马赫等人,他们大约比康德晚生几十年,但其活动时期从本质上说是康德的同一时代,即法国大革命前后第三等级反对封......
对美与善相互关系的思考,早在西方古代美学中已经开始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论到美、善关系问题。不过,由于当时哲学家对美、善概念的区分还不是很严格,对美善关系的看法也就比较笼统,并未......
本文试图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思想源流做一些客观分析和梳理工作。在欧洲,作为高等艺术的组合的“美的艺术”的概念是18世纪才出现的。1746年,法国人夏尔·巴图神父出版了一部名为《归结为单一原理的美的艺术》......
中国的美学传统中比较获得公认的是“中和”,但什么是“中和”,又大多语焉不详。因此,比较深入地探讨“中和”理论,仍然不算是炒剩饭。一“中和”,体是“和”,“和”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个哲学、美学范畴。“......
中国美学在东晋时期实现自觉转型,是以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的体现在本体论的价值构成上,完成了由直观感遇向思性感悟的转化,它通过思想观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审美实践领域,并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