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的双重语义在汉语中,“美”具有双重语义,一是作名词,指对象性的实体,属于客体。一是作形容词,指“美的”,易言之即“愉快”,它是一种功能性概念,指实体美的功能,显然,“愉快”是种感觉、经验,属......
一、托马斯面临的问题:基督宗教哲学有谈论此间世界之美的正当性吗?美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近代以来,美作为一个概念才在美学、艺术哲学的发展中用来揭示事物自身的呈现带给人的感官上的刺激。而在希腊哲学中,柏拉图......
1883年,日本人中江兆民用“美学”一词翻译维隆的L'Esthétique,自此,西语中的感性学在汉字文化圈中逐渐获得了稳定的命名。以此为背景,如何理解“美”,又成为关乎对中国(或日本)美学如何定性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个核心范畴,是审美活动的结晶。我们生活中被形容为“美”的感性形象,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意象。其中的象,包括物象、事象及其背景作为实象,也包括主体创造性的拟象,特别是在实象基础......
阿多诺《审美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他所面对的挑战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与唯心主义美学紧密联系的古典主义的美学观念;一是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卢卡契的美学相联系的现实主义的美......
当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后现代社会中进入低迷状态之际,以戴维·哈维为旗手的新马克思主义却引人瞩目。哈维一方面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寻求理论资源,一方面在后现代语境中力促马克思主义的创造......
在人类文化中,也许没有什么比艺术和科学最具创造性了。每个时代,艺术和学科都在有力地推动社会,塑造主体,改变生活。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和科学皆起源于原始宗教,它们有共同的源头,然而,随着人类文化的进......
一、什么是超越美学?“超越美学”,不是追求某种超越的精神性。“超越的精神性”在中国并不缺少。长期以来,中国美学曾追求哲学化,拉大了美学研究者与文学和艺术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美学研究的独特的圈子......
近日,读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发表的李志宏、张红梅的文章《根源性美学岐误匡正:“美”字不是“美”》,后来又在“北大中文论坛网站”上看到该文的内容摘要。李志宏教授说:实践美学及其谱系......
一、问题的提出康德美学中摆脱传统本体论转向从主体论层面架构直觉的话语框架,最早体现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在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中,探讨艺术创作和鉴赏的经验心理并通过对这种经验心理的研究,把握出能够概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