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辩,即语言能否充分表达思维意义的辩论,从春秋战国至今,已持续两千多年。辩论正方主张“言尽意”,反方主张“言不尽意”,涉及逻辑哲学和语言文学诸多领域。笔者在本文中概论言意之辩长期历史进程的几个重要......
逻辑悖论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历经两千余年、无数贤哲的不懈探究,该领域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日益陷入“文献众多但散乱、重复而又缺乏关联”①的无序困境。以学术视野开阔著称的当代美......
一般地说,一阶模态逻辑就是指经典一阶逻辑和基本模态命题逻辑组合而成的模态谓词逻辑。自由模态逻辑则是由自由逻辑和基本模态命题逻辑组合而成的模态谓词逻辑。大多数逻辑学家所讨论的模态谓词逻辑其实是一阶模态逻......
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公元632—682年)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窥基《大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它代表了唐代因明(佛教逻辑)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慈恩宗内拥有最高权威。......
塔斯基真理论的形式结果在数学和逻辑方面的重要价值早已得到公认,但塔斯基真概念的哲学实质究竟是什么却一直充满争议。有的哲学家认为塔斯基的真理论是一个符合论;[1][2]也有的认为它仅仅是一个收缩论;[3......
汉传因明在中国的研究有两个高峰时期。第一时期为唐代,以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为代表,研究特点是翻译、注疏和义理研究,代表著作为玄奘翻译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羝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以及玄奘弟子窥基写的《......
【刘叶涛】先验偶然真理理论探究——论克里普克对康德的发展【内容摘要】克里普克就必然/偶然、先验/后验、分析/综合这几对范畴作了三重划分,提出了先验偶然真理和后验必然真理理论。由于以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理......
汪奠基先生是从数学和数理逻辑转向到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他发现了中国逻辑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逻辑史的共同方面,同时也看出中国逻辑史的许多特殊方面,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创造性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与发展。......
作为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玄奘的贡献是广泛的和全面的。译经、唯识学、因明学是佛学中最显著的表现,而译经、唯识学都是与因明紧密相联的:......
印度佛教因明在本土遭到了覆灭的命运。它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在中国得以延续,分别由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继承并且发扬光大。以立破学说为重点的陈那前期因明由唐玄奘传回汉地,成为汉传因明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