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耳熟能详,平直易解。手头一部金良年的《论语译注》对此做了如下翻译:“孔子说:学了能按......
“道”与“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根脉。二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以自然为本源,以“推天道而明人事”为共通的思想趋向,以上古母权制时代为共同的文化起始,同是天地自然之造化,民族文化之核心。二者的主要......
一、何为《齐物论》的内在逻辑《庄子》内七篇思想精深而一贯,风格恣肆而奇诡,境界精纯而高远,其中《齐物论》一篇更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以往的专家学者对其线索也颇有研究,均有独到的见解,然而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般皆认为“异端”一词最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然在先秦典籍中,它并非仅此一见。与孔子同时代的邓析就用过此词,《邓析子·无厚篇》:“故谈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
中国哲人重视“羞”,特别是孟子,他分别以先天的“羞”等“四端”作为仁义等美德超越的根据,将“羞恶之心”发掘出来作为“义”的源泉与起点。羞在生命之流中展开,以羞迎接世界与他人,从而守护、成就着醇厚的德性......
儒家所言仁,非仅为一抽象的理式;它的内涵,为物我的一体贯通。而这物我一体的通性,乃落实于“情”或“爱”而显其义。王阳明《大学问》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然后举人“......
一、中国哲学在现代的重要性与研究中国哲学的进路对中国哲学工作者而言(这里的“中国哲学工作者”指的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人),中国哲学是一个丰富的、应该给予严肃对待的传统。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不管中......
所谓的后期墨家,指的是《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等六篇所构成的一种学派。这个学派,严格说来,并不能够成为一个体系,因为,六篇的作者显然不是一个人,其中的......
学人论荀子“性恶”说的来源,多认为荀子之“性”继承了告子的思想。①笔者认为,此说自有道理,但荀子“性”论的思想来源并不一定是单向的,荀子关于“性”的认识还可以有其他思想来源。论荀子之“性”,必须同时论......
五、《德充符》:主体的审美心境1.形体丑而心灵美本文上篇所述《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在艺术活动的主题中,说明创作主体通过“为学”的积累,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为道”的艺术境界。而《德充符》则是以浪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