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自清末以来,经历了西学的冲击、学科化的置换过程和哲学性的洗礼。在现代社会结构根本改变和政治化的强力批判之下,儒学失去了它原有的形态,先是在民族主义的氛围中化为古典材料和国故,成就了所谓“国学”:继......
冯友兰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明确保留了程朱等人有关情的若干说法,给予情感和意欲等精神因素以一定的地位。并进一步指出情感等在哲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从现代哲学观念出发,提升......
传统学术的现代嬗变中最具本质性的变化恰恰是学术观念自身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传统学术与政治、教育乃至价值世界的目的论架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完全被置换成了一套新的与现代国家观念相匹配的自我理解。如何看待现......
“中华共识”是指中国文化中各家各派共有之认识,相对应的是各家各派之“各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是“各识”,而非“共识”,如“现代新儒家”聚焦于儒家之“各识”,“现代新道家”聚焦于道家之“各识”,......
任继愈先生说:“马一浮的‘六艺论’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也是他的学术思想体系。”但长期以来此论一直曲高和寡。对此,马一浮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他说:“今人受科学影响太深,习于分析,于六艺内容一无所知......
同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张申府与张岱年在哲学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都赞同新唯物论的基本主张,同时也认为新唯物论有须扩展、发挥之处:张申府认为,新哲学一方面应展示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应......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
中国现代哲学是由一整套学科语汇所构成的。这一套学科语汇从缘起到定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两个相互纠缠的方面,一是中西两种不同语言在中国的相遇、对译、磨合,中国现代哲学语汇在这一过程......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学与儒学的关系极为重要。自两汉之际佛法东来,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碰撞、大交融。而在佛教与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当以与儒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经过历史的千年沉埋之后,墨学在20世纪的复活再生,走过了四个阶段的历史行程。乾嘉至晚清:《墨子》文本的重新发现与整理,民初至五四时期:《墨子》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诠释,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