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上古“天学”,中国易学究问天人,中经汉魏隋唐,繁衍出“汉易”、“晋易”诸流派。迄于赵宋,上承三教合流之余波,儒学复兴,中华学术渐入“内敛”;士人致力于本体论之建构,故“天人之论”,更见丰富,为宋......
《周易》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短短一段话,涵括了天道变化流行、人物各全其性命和宇宙人世保持最大限度的和谐及圣人的地位作用等多方面的思想,无论是思......
北宋时期,理学兴起,程颢、程颐、张载等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伦常扫地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以求义理和天理为标志的理学思想体系......
一吕大临作《横渠先生行状》云:张载“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邠人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悦)其言。当康定用兵时,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此中“年十八”当依《宋史》本传作“年二十一”。......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感慨,表现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愿,也表现在张载“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论定中。因此,这一问题可......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动荡,佛、道两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盛,并在形而上的哲理思辨方面,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对此,宋明时代的儒者不得不放弃经学传注而代之以直探经文本义的研......
宋代是中国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程颐等人的礼学造诣皆甚高,而张载的礼学更是名重一时,著有《横渠张氏祭礼》、《冠婚丧祭礼》、《礼记说》、《仪礼说》、《周礼说》等书(以上诸书均已散佚),......
《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范仲淹的宋学开创者地位遂被其所掩。本文首先论述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指出胡瑗、孙复、石介等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因为有范仲淹的激励、延聘和推荐,“宋初三先生”......
宋代士大夫的排佛兴儒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如果将朱熹等人对佛教的批评也列入其中,那么,这一时段则从北宋初年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初期,几乎与理学的形成与确立相始终。其中,排佛思潮最为剧烈的时间当为北宋初、中期,......
在历代儒者的心目中,圣人都是德行与智慧的完美化身,是可见的理想价值的承担者,并且指示着精神前进的方向。由于圣人是一个开放的序列,给了理学家进行多向度诠释的理论空间。不同的理学家从各自的本体论立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