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通俗读物

【陶德麟】在哲学探索之路上行走

我走上哲学之路,并不是自我设计的结果。我没有上过小学。12岁以前在家里读书,老师是我的父母,还有父亲的朋友陈炳文先生和杨相霖先生。除了学习英语和算术,我读完了“四书”,读了《诗经》、《左传》、《古文观......

阅读全文

【邱仁宗】无穷的探索

一个人做学问,似乎不仅与他受的训练有关系,而且与他的人生轨迹有关系。我从小喜欢念书,特别喜欢上学。我觉得读书让我走进一个新的世界。家里没有书,只有黄历、戏考(我父亲喜欢京戏),还有一本考试指南,我就读......

阅读全文

【戈国龙】为道与为学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无疑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表明了“为学”与“为道”之间的巨大张力。“为学”是不断增进我们的知识与理解,这使我们心灵中的资讯越来越丰富;“为道”是不断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素......

阅读全文

【彭林】人格与国性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认识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它的经典。要了解欧洲文化,就不能不读《圣经》;要了解伊斯兰文化,就不能不读《古兰经》;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孟子》。经典之所以具......

阅读全文

【张祥龙】孝的发生

孝,如这个汉字所显示的,意味着子代对于老去的亲代的照顾和尊重。这一人类现象迄今还没有成为一个重大的人类学问题,也没有成为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因为它是人类的内时间意识的集中展现,从中可......

阅读全文

【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

一九一九年我任北京大学讲席时,忽接得熊先生从天津南开中学寄来一明信片,略云: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一文,我见到了,其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各学校放暑假,先生到......

阅读全文

【于奇智】五月风暴与哲学沉思

1968年,法国巴黎发生五月风暴。五月风暴作为“事件”已经成为历史题材,但是,它不仅仅是“五月风暴”,一旦发生就成为一条不断流淌着的长河,生生不息。这意味着,“五月风暴”在它产生时起同时成为“言辞”和......

阅读全文

【周保松】宽容与爱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ThePassionoftheChrist)在全球引起广泛讨论。耶稣受难,按《圣经》的说法,是说耶稣作为上帝之子,甘愿背起十字架,以他的身体和血,洗脱世人的罪。耶稣于三天......

阅读全文

【汪平】梁启超的治学之道

梁启超是我国影响深远的一位思想家,他极为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修本领。他曾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

阅读全文

【刘铁芳】面对我们生命中“平庸的恶”

在网上浏览到这样一则报道:二00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九时三十分许,北京同仁医院急诊走廊,来京找工作的三十七岁齐齐哈尔人王建民因无钱治病,在离急救室十米外的厕所旁嚷着“疼、救命”死去。事前,120救护车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