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动跨学科的沟通与合作,在不同学科的交叉互动和视界融合中寻找更加富有现实解释力与思想创造性的学术生长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推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系列对话”,推动学术界在不同学科之间展开富......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自该书问世以来已有大半个世纪过去,对它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学界却至今未予重视,更说不上有一致认识。这就是它的文本结......
在今天,提出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了。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本人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对这些说法,一......
在“后形而上学”①的视域中推进辩证法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不容回避的:其一,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其二,马克思的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其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后形而上学......
虚无主义是现代性反思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探寻促生现代化的根基和力量,转向从多个方面反省现代化,即从现代化思维转向现代性意识,虚无主义问题伴随着中国社会世俗化的......
近十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共产党宣言》出版和传播的研究,对其文本的解读、意义的阐释,以及对《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成果的关系的论述等方面。但有关这个课......
马克思哲学研究与人的研究的相关性关注人与人的命运从来就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特质。尽管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但是他也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的对人的关注。......
“实践”范畴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异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实践”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标准”、“最根本的归宿”等众多命题中,聚合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被崇拜的“实践”中......
2006年底,我负责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组一期以“国外马克思学研究”为栏目的稿子,约韩立新写一篇介绍日本马克思学研究状况的文章。韩立新交的稿子就是发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