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手段当中,道德与法律的差异之一就是,法律更多地受到它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的左右,变化较多,其相对性的部分较多。例如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中,封建制度下颁布的法律法规就明显不同于君主立宪制的......
在中西伦理学的比较视野里,儒家的仁爱与基督宗教的博爱常常被认为是各自伦理传统的核心概念而被强调,许多全球伦理的倡导者认为两者都是人类爱的理想形式,本质上是一致的。如全球伦理的积极推动者,德国神学家孔汉......
个体和社会的道德生活都需要理想人格,现代性自我对理想人格的挑战迫使现代人走出现代性的单行道,进入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去探寻一种更为合理的自我观及此基础上的理想人格。一、哈尼族生活化、圆融贯通的......
一、美德伦理的现代失落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的确给人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度繁荣,但繁华的背后却是人被“物化”的逻辑所控制的生存困境:个性缺失、道德衰退和精神贫乏等问题。对此,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理......
儒家是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者,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生问题,即人的生死问题,根本的一点是养生送死,具体原则是事死如事生。二是政治教化问题,即人间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这里有两点:从社会基础来......
情感在伦理学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情感性质的理解。传统的西方伦理学往往在预设的情感-理性之二分(dichotomy)中来看待情感的作用,而当代西方则出现了一种对传统理解的一定程度的更新,这一......
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它决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青年时期鲁迅看到祖国被帝国列强瓜分,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全集》第7卷,第423页。以下......
德国著名思想家鲁道夫·奥伊肯(RudolfEucken,1846—1926)早在一个世纪之前,便深感其所处时代基督教信仰的崩溃和物质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生活意义的丧失,他深刻批判了各种新旧人生哲学体系的内......
在儒家生活理念中,道德是生活的前导和感通性力量,该生活样态可定名为“德感生活”。在思想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德感生活”的理论重心也经历了从“礼”向“理”的转变,生活理性的反思面也从显像层转向潜隐层。先秦......
熊十力哲学人生论的主旨是天人不二,摄天归人,圣人成能,内圣外王。从熊十力一生所留下的文字中可以发现,世间万象及人的生命的变化流逝、不可执留是最困扰他的问题之一。他通过认同、推崇变化,将人生与变化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