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内,巴洛克与新巴洛克(neo-baroque)一直被不断地提及,许多文化学者和艺术理论家将当代的美学特征和趋势归结为“巴洛克的回归”或者“新巴洛克美学”,比如《新巴洛克:时代的符号》......
在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当代艺术史家已习惯于按照现代艺术的分类原则,撰写出种种艺术门类史,如中国音乐史、舞蹈史、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等。事实上,这种种艺术门类史很难说是属于中国历史本身,而是来自现代艺......
越来越多的现象论证了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符号这一命题。基于苏珊·朗格、鲁道夫·阿恩海姆、纳尔逊·古德曼的基础性研究和当前对思维活动本质的探讨,认知符号的种类和功能以及认知活动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
一、审美文化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新课题审美文化研究的出场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努力向现实审美文化经验与现实开放的结果。在起源语境上,审美文化研究深刻地呼应了1990年代中国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崛起与消......
对意象及其创构范围的认知,目前有三种倾向。一种是把意象局限在文学艺术中,认为只有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才有意象。第二种则认为意象并不局限于美学,而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其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尚象的诗性思维方式。这两......
关于审美活动中的构形,笔者曾发表过不止一篇文章,对于构形在审美活动中的定位和功能作了基本的阐述,认为审美构形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在运思阶段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艺术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在对一些中外美学经典的......
众所周知,“美学”一词的德文拼写“sthetik”(英文“aesthetics”,拉丁文“aesthetica”),其本义是“感性学”。而在西方哲学史中,最早将这个词的含义调整为今日我们所说的“对于美......
美因何而神圣?这一问题涉及美学的学科性质,是美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重新提出,其意义在于推动我们对美学史,即美学已有的成果做一次认真的检讨,同时在于对美学在当代的使命——呼唤、追......
在俄国和世界美学史上,洛谢夫的理论占有独特的地位,他通过六十余年的美学思想探索,建立了一个对感性世界完整认知的体系。他洋洋八卷的《古希腊美学史》并不是单纯的史学著作,与后来的《文艺复兴美学》一样是当代......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是说风水轮转,时尚递变。三十年前人们疯狂地迷恋和拥抱的新事物,三十年后便被人淡忘;反之,曾经过时的老东西如今竟会流行起来。这大约是好东西看多了也难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