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是中国古典哲学宇宙观和思维方式之特征的标识。农耕社会的中国先人无不从“天”那里求得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说,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有了天人相通的思维方式。“天人......
摘要:每一个人即便是出于对自身长远和整体利益的考量,也都不应做不遵守道德规范的小人。但不能做小人并不自然意味着必须去做圣人。诚实而言我们的社会总体上说是由常人组成的。平常之人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主体......
现代社会,以权利、公平、正义为基准的价值框架日渐深入人心,个人自主、社会自治、政治民主被认作根植于人之本能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对这些公认的现代“好价值”的推崇背后,现代生活也常有“智及”不能“仁守”的......
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的划分就其原初的意义而言,是要在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间做一种区别。义务通常大致被归为两类,即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这两种义务,因其在规范性上的强弱,亦即在保障履行的制裁力的性质和强弱......
“自尊”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概念。从直觉上说,每个人在使用“自尊”时似乎都知道自尊意味着什么;但如果被问及“什么是自尊”时,又往往很难正确地予以回答。哲学家张世英把哲学的根本问题概括为“......
昆廷·斯金纳是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史学家和共和主义者之一。在对共和主义的研究方面,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导学术界开始注意自由在这一传统中的特殊地位。从80年代开始,斯金纳宣称自己已经梳理出了一套共和主义的自由......
就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而言,社会公正问题是当代中国最重要也最为复杂的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推进中国社会公正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摆在当代......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文化上强调适应新社会的新道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意识形态以革命为中心,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方针虽然形式上讲批判地继承,但在道德文化领域实际上是以革命、批判......
道德相对主义(MoralRelativism)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文化思潮。道德相对主义所秉持的主要观点是:所有的道德都是相对的、价值是主观化和个体化的、道德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自主的价......
在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传统中,和平问题是根植于自然状态的设定、通过契约形式走出该状态的基本诉求以及某种个人自治的理想。从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1625)对于个体权利的强调并通过自然法实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