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科学技术哲学

【孟强】认识论批判与能动存在论

近代以来,知识成为哲学的中心议题,而认识论则取代形而上学或存在论占据了“第一哲学”的位置。这一进程始于笛卡尔和洛克,中经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它真正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范式转换中,形......

阅读全文

【刘大椿】另类、审度、文化科学及其他

近些年,对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思考,面临着许多全新的情况,引进了一大批迥异的思想材料。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问题当下显得如此严重和迫切,并且直接与科学技术的影响挂起钩来,这是我们二十年前难以想象的。科学哲学......

阅读全文

【刘永谋】论知识论的群体主义转向

20世纪下半叶,建基于主体分析学基础上的认识论开始动摇,知识论从认识论一极主导进入到泛化增生和多元并存的新阶段。在目前知识论异常丰富甚至有些杂乱的现状中,群体分析学取代主体分析学成为知识论的基础,是一......

阅读全文

【吴国盛】走向第二种科学哲学

大椿老师命我为他(和他的高足刘永谋)的作品《思想的攻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写一篇评论,以参与《哲学分析》杂志发起的对当代哲学家哲学思想的研讨活动。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上海社科院哲......

阅读全文

【徐振伟 田空】转基因社会争论的根源

持续多年的对于转基因的争论激烈而广泛,即使有各种权威机构或者权威人士的出面仍旧不能使这一问题平息,并且,随着全球对于转基因的推广,这场争论愈演愈烈。本文从转基因作为生物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出发,探......

阅读全文

【王广超】惠威尔对力学第三运动定律的阐述

众所周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的出版导致了近代物理学革命,标志着新物理学的诞生。但是《原理》对后来英国物理学的发展却有消极影响。此后近一百年时间内,英国物理学遵循着牛顿传......

阅读全文

【段伟文】从科学活动论到对科学的审度

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几乎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建制化过程同步。从民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历经诸多曲折嬗变,科学的客观性、自主性及其作为普遍知识和社会变革力量的基本形象终于得到承认。20世纪80、90年......

阅读全文

【唐纳德·麦肯齐等】爱丁堡学派访谈录(四)

在场人物:唐纳德·麦肯齐(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以下简称“麦”)黄之栋(爱丁堡大学科学研究部博士,台湾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以下简称“黄”)高璐(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中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