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璧如】心理学哲学理论研究述评
2006年,根据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以及心理学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心理学哲学理论研究中,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
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总的趋向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自然主义基本原理提出具有重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批判愈益深刻,随之而来的是跨文化心理学的形成和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整个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的新思潮。
2006年8月,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张世富的《跨文化心理研究》一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作者把跨文化与民族心理学相结合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引起不少关心中国心理学发展前途的心理学者的广泛关注,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开展民族心理学研究对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现代心理学系统中,民族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族心理现象及其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所谓民族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是:有共同经济联系、共同生活地域、共同语言。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共同的民族精神生活以及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共同点。
民族心理学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多民族文化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既包括汉民族文化,又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古代文化,又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在中国,各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生活和活动的地理环境各异,经济和意识形态达到的发展水平有区别,交往中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因此,各个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以鲜明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表现出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心理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2.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张世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中认为,民族心理概括地讲包括民族认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都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但是,对这些基本内容进行研究还不足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说明民族心理的本质。因而,中国心理学者大多认为,除个体心理外,应当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那些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智力开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民族心理现象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心理学特有的价值。民族内部存在着众多群体,如根据年龄、性别、血亲、职业、宗教、阶级或阶层、文化等特点构成的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本民族具有的共同心理外,还具有该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内部各群体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张世富认为,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民族心理学中的指导地位。在这个总的原则指导下,民族心理研究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即客观原则;系统原则;发展原则;实践原则。
3.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在西方,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系统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得较早。科学心理学创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nlm Wundt,1832~1920)早在1900~1920年就从探索“人类心理发展史”的立场着手研究民族心理学问题。他撰写的《民族心理学》专著共10卷,有4000多页的篇幅,主要从民族心理学角度探讨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神鬼的信仰、道德和法律、劳动和生产、战争和武器等人类文化要素,由此揭示民族心理现象及其活动的规律。其理论对于近代民族心理学研究具有奠基性作用。
从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看,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心理学基本上是走着向西方心理学学习的道路。在这个历史时期,一些前辈心理学家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在民族心理学领域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的论文。比如,陈大齐于1919年发表的《民族心理学的意义》,李子光于1924年发表的《从心理学现实论民族气节》,童任之于1927年发表的《中国民族心理学基础》,肖孝荣于1937年发表的《中国民族的心理基础》。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心理学系还开展了“比较民族心理学之研究”。这些都为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中开展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心理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文革”前的一个阶段,中国心理学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潘菽、曹日昌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心理学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着手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他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到诸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原有的心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上,同时在心理学中的哲学问题这一新的领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这个历史阶段,虽然从总体上讲,重视心理学中国化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心理学理论思想遗产的研究,然而,对现代心理学系统中的一些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立的分支学科,如法制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条件尚不成熟。
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心理学处于一个大转型、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西方各个心理学派和各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知识的引进,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中有一系列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如法制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就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而言,以潘菽为代表的一些重视侧重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心理学者都很重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系统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实际上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渐走上新的发展道路的。
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各省或自治区的高等学校,以民族学院中的心理学教师为主,如云南昆明学院心理学教授张世富。在民族心理的研究中,学者们总结近20多年来中国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深入发掘、整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民族心理学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80年底至1981年初,张世富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村春木人和基诺族青年品德形成进行了调查研究,1983年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祻族和哈尼族青少年品德的形成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论文《中国少数民族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中,他提出,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习惯、教育、宗教、社会组织等。
此外,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者还积极地了解、介绍、研究、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科学有益的成果,加强与国际上民族心理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联系。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民族心理研讨会上,张世富做了“关于民族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研究的矛盾和统一”的学术报告,同时还介绍了中国近年来民族心理研究的进展情况。1990年,张世富在国际民族心理讨论会上做了专题发言。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与国际同行间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国际上民族心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走向世界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各个民族心理学研究在理论观点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共同繁荣和发展。
4.反思与展望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积极进取,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做过不少调查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据统计,在2000~200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82篇。但是总体而言,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力量还是很薄弱的,特别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一部全面、系统地讲解中国化的民族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学术著作,这与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应当引起一向关心侧重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心理学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个具有重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第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此,一定要加强民族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中的指导地位,面向中国的实际来研究中国民族的心理;对西方现有的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和所应用的技术方法,我们应根据“洋为中用”的原则,吸收其科学有益的部分,而摒弃其糟粕因素;同时还要吸收、借鉴心理学其他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提高、完善并创建自己的理论。
第二,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民族心理研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并为之服务。为此,要不断增加民族心理研究的课题,壮大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队伍,加强组织联合,精诚团结,以集体的力量对民族心理的某些重要理论或课题进行有目的的“攻关”,以开创民族心理学发展的新境界。
二关于苏联心理学的研究
2006年,中俄两国政府举办“俄罗斯年”。在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研究苏联心理学哲学理论的著作: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编的《龚浩然与俄罗斯心理学研究》与郑发祥著《主体心理学》。在这两本著作中,作者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苏联心理学发展史和基本理论问题以及中国心理学者对于苏联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认识和理解的基本情况。在当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两本著作的出版使苏联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中又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一向关心中国心理学发展前途的心理学者对苏联心理学与苏联解体后它的后继的俄罗斯心理学研究的重视。学者们认为,当前中国心理学者应当对苏联心理学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和评价。
1.关于中国心理学者对苏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近代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看,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心理学基本上是走着向西方心理学学习的道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学派——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内省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格式塔心理学等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想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介绍过来,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广泛传播,从而转化成了中国心理学中的组成要素。对苏联心理学则不然。十月革命后,苏联心理学者根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对西方主流心理学中的唯心理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主义、二元论的理论观点采取批判的立场,坚持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的新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对中国心理学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仅仅引起以郭一岑、潘菽、高觉敷、陈汉标为代表的极少数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先进心理学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做了一些翻译介绍和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而绝大多数心理学者对苏联心理学很少接触。中国心理学者认真地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苏联心理学,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心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尤其是1950~1956年,被规定为中国心理学的学习和改造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关于在整个心理学系统中展开的苏联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全国心理学者在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曹日昌、丁瓒、潘菽、朱智贤为代表的心理学界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心理学会为组织核心,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和毛泽东思想哲学著作的同时,集中精力地展开了向苏联心理学学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担着为全国心理学者学习和研究苏联心理学提供参考资料的任务。为此,创办了一套心理学译丛作为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译丛的一个组成部分。该译丛由曹日昌领导,赵璧如负责组织翻译和编辑,1951~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过18册,其中绝大部分是从苏联《心理学问题》、《哲学问题》、《苏联教育学》等刊物上选译的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哲学问题与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论文编成的译文集和个别专著的译本。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编译室由孙晔任主任,接着又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了大量苏联心理学著作。最主要的是翻译出版了苏联俄罗斯教育科学院1959年出版的А.Н.列昂节夫、В.М.捷普洛夫等著《苏联心理科学》两卷集(孙晔、洪宝林、卢盛忠等译,科学出版社,1962)。其主要内容是由А.Н.列昂节夫、В.М.捷普洛夫等39位苏联著名心理家撰写的39篇长篇论文,总结性地介绍了苏联心理学家十月革命后40年间在普通心理学领域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些论文对于中国心理学者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苏联心理学者1919~1958年在基本理论与哲学问题方面的科研成果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第二,关于在教育系统中对苏联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1950年,赵璧如在哈尔滨行知师范学校任心理学教师时,根据哈尔滨教育局的要求,曾参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К.Н.科尔尼洛夫著《心理学》(1946年俄文版)、С.Л.鲁滨斯坦著《普通心理学原理》(1948年俄文版)和В.М.捷普洛夫著《心理学》(1950年俄文版)等苏联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本《心理学讲义》。这是中国心理学者最先以苏联普通心理学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编写成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哈尔滨教育局曾把该教科书印出,作为东北地区师范学校内部参考用书。
1951年,赵璧如翻译的苏联著名心理学家В.М.捷普洛夫著《心理学》(1950年俄文版)由东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苏联普通心理学教科书。1952年,该教科书根据1951年俄文版重新译出,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多次再版,曾经教育部批准,作为50年代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代用心理学教科书。
50年代初,由赫葆源、何万福翻译的苏联著名心理学家К.Н.科尔尼洛夫主编的《高等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53)曾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教学参考用书。王燕春、赵璧如、余增寿翻译的,Л.И.包若维奇、Н.Г.莫洛索娃、Д.Б.艾利康宁合著的《儿童心理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和朱智贤、赵璧如翻译的А.В.查包洛塞兹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成为高等院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用书。
1957年,教育部又把朱智贤、龙叔修、龚浩然、李沂等人翻译的А.Н.斯米尔诺夫、А.Н.列昂节夫、С.Л.鲁滨斯坦、В.М.捷普洛夫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指定为高等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参考书。
此外,在中苏两国心理学者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苏联著名心理学家С.А.彼特罗舍夫斯基、З.В.马努依连卡于1954年,А.В.彼特罗夫斯基于1957年,前来北京师范大学讲学,龚浩然、张世臣、卢盛忠、张孟宪担任翻译工作,并且都有讲义出版。
概括而言,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内,中国心理学界和苏联心理学界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苏联心理学一直都是中国心理学者学习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根据1989年汪青给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提供的一份统计资料,中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心理学学术著作有183本,重要的心理学学术论文有413篇。期间,Н.М.谢切诺夫和И.П.巴甫洛夫的主要著作,苏联著名心理学家С.Л.鲁宾斯坦、А.Н.列昂节夫、А.Р.鲁利亚、Л.С.维果茨基、В.М.捷普洛夫、К.Н.科尔尼洛夫、В.Т.安纳耶夫、А.В.查包洛塞茨、В.Д.津琴科、Л.Ф.洛莫夫、А.С.马卡连科、А.В.彼得罗夫斯基、М.Г.雅罗舍夫斯基、А.В.赞科夫、А.В.布鲁什林斯基等人的主要著作,以及苏联新出版的各种主要教材都有了中译本。苏联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一代具有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基础的心理学人才。
这一历史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30年是全面地向苏联心理学学习,后10年在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西方各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观点的大量涌进,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西方心理学热潮。尽管如此,苏联心理学在中国心理学领域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潘菽领导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创设了苏联心理学研究组,与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研究室心理学哲学研究组联合开展苏联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发表了不少苏联心理学的论文,翻译出版了20多种苏联心理学著作,如:А.Н.列昂节夫著《活动·意识·个性》(李沂、徐世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С.Л.鲁宾斯坦著《存在和意识》(赵璧如译,三联书店,1980)、А.В.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伍棠棣、卢盛忠、张世臣、龚浩然、孙晔、王明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А.А.斯米尔诺夫主编《苏联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李沂、张世英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Л.С.维戈茨基著《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В.С.库津著《美术心理学》(周新、王燕春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等。1984年,龚浩然和黄秀兰还负责组织编辑一本以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苏联心理学组名义出版的《苏联心理学》(年刊),其中发表了以潘菽、朱智贤、龚浩然、汪青、孙晔、李沂、王启康、张世英、张世臣、洪宝林、赵璧如、徐世京、车文博、邱宜均、黄秀兰为代表的15位苏联心理学研究者的长篇论文。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于苏联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由于受到苏联解体与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而陷入困境,翻译的大量心理学学术名著得不到出版。尽管如此,有些心理学者仍坚定不移地研究苏联心理学。1998年,龚浩然和黄秀兰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创办全国维果茨基学会,组织力量学习和研究苏联著名心理学家И.С.维果茨基创建的文化—历史学派的学说,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此外,他们还组织编辑出版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丛书,翻译、介绍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观点,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10月,由他们组织创办的浙江大学维果茨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为学习、研究苏俄心理学(从苏联心理学到俄罗斯心理学)创设了一个新的学术平台。
2.关于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在世界心理学发展史上,苏联心理学一直走着一条与西方心理学不同且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创造性发展道路——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心理学理论系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在俄罗斯优秀的唯物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反映的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并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容涉及心理学各个主要分支学科。其中贯穿各个具体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观点有:
第一,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基本原理,把心理、意识理解为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从本体论方面讲,心理、意识是作为脑的机能或活动而产生、存在、运动和发展的。心理、意识的活动不论如何复杂,始终都是脑在机体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反射活动。从认识论方面讲,心理、意识产生于主体同外部世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心理、意识的内容,是作为观念的东西出现的第二性的东西。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反映论)的辩证统一,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中关于心理和生理关系的不正确的提法: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把心理看做是纯精神的东西;或者把心理归结为生理的东西,做出生物学化的解释;或者把二者看做平行的得出二元论的结论。
第二,认为生活、实践活动的观点是心理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以此为理论基础而提出了心理、意识和活动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第三,重视对个性的研究,认为心理、意识就其相互联系来说,都属于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有高度能动性的、活动着(行动着)的人。一切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个性是人的社会历史和个体产生发展的产物。因此,把个性的心理特点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及它们在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中的中介作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第四,认为发展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基础原理之一。人的意识是心理发展(在种系发展中)的高级阶段,是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决定论的角度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的意识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历史条件的依赖性明显地表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个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们彼此之间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之中。
第五,重视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思想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新人。在儿童心理学、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将个人的才能和禀赋的发展以及一切高贵品质的发展提到首要的位置来研究。在关于新人培养上摒弃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预定的宿命论观念,而以全面发展人的一切力量和能力为指导原则。
第六,广泛应用国际心理学中所应用的最主要的基本方法,同时在理论上坚持两个基本论点:其一是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其二是重视自然条件下的心理、意识的活动,同时把实验室研究置于重要地位。
第七,重视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中一切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用的东西,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验研究所获得的全部心理学知识财富,经过科学的分析、整理、改造和发展,使之转化为自己心理学的组成要素,而决不生搬硬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迅速发展,随着生物理论、生物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理学等领域中出现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反馈的概念、系统原则、信息观点、认识结构理论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整个心理学理论思想系统和研究课题,不断地发生着重大变化。
总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联心理学通过大量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不论在任何一个分支学科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
3.关于对苏联心理学的评价
究竟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苏联心理学呢?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曹日昌、潘菽和朱智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心理学中的指导地位,对苏联心理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潘菽在《中国要加强向苏联的心理学学习》一文中写道:“要使心理学彻头彻尾地走上科学的道路,就必须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的思想指导。要使我们的心理学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很好地服务,也必须这样做。在这方面,西方心理学不能给我们多少帮助,无非有一些反面经验,但有某些心理学者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看起来,在国外,在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心理学方面我们可以取得借鉴的地方主要是苏联。”
朱智贤在《在苏联心理学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强调指出,“对苏联心理学值得学习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心理学是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应特别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西方心理学就某些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来说,确实是不差的,但多数受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看问题不全面,很不开阔。我们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要向外国学习,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主要向苏联学习,因为苏联心理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苏联心理学理论与实际联系。在心理学各个领域都是把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作为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的组成部分。第三个方面,苏联心理学当前也向西方学习,在学习时,总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不盲目学习。”
以上三位著名心理学家关于苏联心理学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绝大多数心理学者的观点。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心理学者对苏联心理学的认识和苏联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的影响在《心理学报》、《心理学通讯》、《自然辩证法通讯》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1991)、《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1993)关于心理学的词条中,在国内出版的各种心理学教科书,如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978)、高觉敷主编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中都得到了具体反映。
心理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基础科学,苏联心理学和作为它的后继的俄罗斯心理学都是世界心理学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今天,在心理学发展的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立足于学术繁荣和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坚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发展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外国心理学中先进的理论思想和优秀的科研成果,包括苏联心理学和作为它的后继的俄罗斯心理学,从而最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原载《中国哲学年鉴2007》,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