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分支学科  >  文化哲学  >  正文

【陈树林】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

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但是,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关节点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问题的症结即在于我们还没能跳出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的窠臼。从根本上看,原有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的理解是建立在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理解范式上的,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正是马克思所批判和超越的旧哲学;相对而言,现代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文化哲学理解范式更有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有助于发掘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和革命变革的真正价值。

一般而论,“哲学范式就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哲学范式转换是一种总体性和根本性的转换,至少在“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这两个基本方面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应该说,西方哲学有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两种基本的哲学理解范式。理论哲学理解范式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逻辑范畴为理论工具,以构筑完美的、普遍适用地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为使命,其中,意识哲学、思辨哲学、本质主义哲学等形态都属于这种哲学范式。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则以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为关注对象,以语言符号为媒介,以人的现实创造活动为根基,通过对人的对象化活动成果——文化的观察、对比、解剖、反思、批判达到对人自身的把握。探究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合理性,人的形象的自我完善,给人以生存智慧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目的,其中,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等都属于这种实践哲学研究范式。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种哲学传统发展和影响并不平衡。伴随自然科学在近代的革命性进步,理性哲学和意识哲学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运用的哲学理解范式。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时期正是黑格尔意识哲学的鼎盛时期,马克思要变革的正是黑格尔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体系化哲学。从根本上看,马克思的哲学基本立场属于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立场,我们不应把马克思哲学变革简单地理解为黑格尔哲学加费尔巴哈哲学的平均数,而应理解为哲学范式的一次深刻的转换。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哲学字眼,但是,从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来看,他的哲学立场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和思辨哲学范式,开始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马克思对纯粹形式化的、思辨的、体系化的、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独立的哲学”持明确的否定态度。从对哲学功能和使命的理解上,马克思哲学也已经开始转向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在马克思看来,“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满足于对以“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为代表的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认同和接受。相反,他认为自己所创立的哲学不同于保守的“意识形态”,是真正的哲学——为历史和现实服务的,对尘世这种“原本”批判的“实践哲学”、“历史哲学”。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任务是以一个特殊的哲学领域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一切领域里进行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哲学批判的目的在于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同时,哲学这个作为现实的观念上的构成部分也最终被一并消灭。但是,消灭哲学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哲学,而是要超越旧的哲学,其中包括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在此,马克思强调了自己的哲学与旧哲学在哲学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指出旧哲学的局限性在于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这一目的,而“改变世界”才是哲学的最终使命。

二、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马克思哲学变革不仅仅体现在对哲学的外在形式和哲学功能的理解上,更主要地体现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题的定位上。

首先,马克思对哲学对象的选定具有文化哲学意蕴。以人为哲学研究对象,对人的本性进行探究是西方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马克思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神学和理性哲学、意识哲学关于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性在于人的自我创造性、历史生成性和总体性。马克思主张用实践的观点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在文化创造中形成的,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进化过程。“正像一切自然存在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人的存在特征在于其以自主性、目的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为内涵的“自为性”——“自由性”,人的形成是生命本能冲动和文化符号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符号形式不是给定的,而是人的后天创造的结果,人的生存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符号形式中完成,文化符号形式不断积淀、丰富成为人的形象模板和内涵尺度。第二,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人具有自己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正是人的文化发展史。人的形成是一种文化创造过程,人的纯粹自然本性不断受到否定、改造、教化,人的生成是一种不断“扬弃自身”的过程。第三,人的文化本性或实践本性决定了人的总体性或整体性特征,人的文化本性消解了关于人的理想与现实、理性与非理性、物性和神性、自在与自为、主动与受动等二元对立的困惑,揭示了人在现实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的总体性特征。

马克思以人为轴心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提出“人化自然”的思想,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创造性的文化关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机械论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打上了人的文化烙印的“人化自然”,那种“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并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给定的环境,也不存在人被动地受制于环境的状况,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恰恰是人的文化创造的结果。环境因人的创造活动而改变,环境的形成和人的生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环境的改变和改善取决于人的文化创造。

其次,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本性这一哲学主题的揭示和探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哲学意蕴。马克思一生始终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理论主题,但是,他对这一哲学主题的揭示和探索并没有停留于纯粹的思维意识活动中,而是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立足于人的现实历史创造活动之中展开的。马克思揭示了人自身的生存及其本质规定,认为自由和创造是人的最基本的特征。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就是最终消除异化现象,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建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原则得到彻底贯彻的。

对人的本质做文化哲学层面把握,对不人道的异化现象进行文化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马克思对异化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后果,异化的产生和消除都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转型、文化批判、文化反思等活动使人的生存不断“优化”。

(摘自《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