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金】知识型社会的文化需求初探
在我们生存的现实世代,有两个最基本的世界性特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即人类活动的全球性与现实社会的知识化,前者表明人类活动范围的急剧扩大以及全球化压力的普遍存在,后者则表明我们生存于其中社会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型社会迈向了新生的知识型社会。时代的这种巨大变化,必将使人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需求发生根本的改变。本文仅就知识型社会的文化需求作一些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经验存储的总和,它是一个由意义结构严密编织的网络,因此,知识型社会人类的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就在于,一切存在都需要被纳入到人类的文化网络之中,这种纳入活动是把对象作为某种知识同化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就此而言,创造和扩大知识是知识型社会的首要文化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我们看到了创造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资料表明,创新(尤其是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世界趋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工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高度重视知识创新问题,拥有自己在许多领域的各不相同的创新工程,其实质首先在于创造和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避免被动、落后的局面。
在知识的创新活动中,作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知识,理所当然地被摆在首位,显然,科学技术作为这样的工具理性知识,作为一种导引人们行为的知识,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行为的直接形式,得到了首要的发展,这是由知识社会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与文化需求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反科学主义的立场都不会阻止或影响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也不会影响国家制定良好的科技政策,为其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
然而,在知识型社会中,仅仅凭借工具理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工具理性知识具有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功能,但其主导作用并不直接表现为如何为“人”的生存提升提供良好的导引,在为人的意义上,还需要人类的其他知识来规约人的存在,哪就是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即作为道德理性和思想的知识。道德理性和思想的知识同样存在一个随着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加强其创造和扩大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工具理性知识的巨大增长以及其作用和功能的史无前例的发展,促使道德理性知识发生大的改变。人类文化需要高度发展了的道德理性来规约工具理性知识,需要高度发展了的精神文化来导引物质文化的满足和消费,需要在人类共同经验存储的层次和意义上,把人类文化编织成一个有意义的结构网络。
二、知识型社会突现了人类各种文化传统和不同文化层次相互依存的格局,促进了文化协同的人类需要。
伴随着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全球化进程的步伐迅速加大,世界在瞬间变得异常小了,人们之间交往的范围和频度也迅速加大。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每种独特的传统文化都不可能继续独立存在,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或渗透。文化的相互依存性并不意味着文化主体间的良性的共生与繁荣,而是在相互依存的文化结构中以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方向得到表现,既有文化的协同和整合,也存在巨大的文化冲突,但即使冲突仍然表现为相互依存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整合与冲突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协同需要:
其一,相近文化之间融合的速度在加快。例如,德国文化学家赖纳•特茨拉夫认为,经验表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西欧和大西洋社会模式等同的那些社会,(例如儒家特色模式),应该得到世界资本的偏爱,而其他比如以社会平等和团结为最高价值(例如非洲的部族联盟)的社会则宁可被避免,尽管所有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其二,传统文化保护和新文化建设的力度得到加强。在相互依存的文化结构中,吸收和构建新文化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其中尤其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物质文化,几乎构成文化建构的一个主要标志,因而表现出具有世界大同的某些文化趋势,如电视文化、汽车文化等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首先是以高科技产品的形式表现的,同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传播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然而,新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国家或种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放弃,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公开宣称全面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事实上,即使宣布,也不可能做到,相反,人们普遍采取了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以满足特定国家或民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很显然,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与现实之间,本土与外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甚至巨大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如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会从根本上影响知识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文化需要。
其三,异样文化的排斥也是文化相互依存结构中越来越突出的现实问题。文化的排他性是特定文化内涵的表现。如果一种文化缺乏排他的特征,文化的独立性就不存在,就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在许多情况下,文化的排他性并不意味着保守或秃废,而正是文化需要的一种表现。当许多具有排他性的文化被人们现实的活动整合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结构中时,如何解决好排他与融合的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的排他性意味着文化竞争,这种竞争赋予文化价值因素以特殊的地委。如果国家所选择的文化价值理念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就能在知识型社会中,导引本国文化沿着健康、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相反,就会出现另外的现象。例如,在某些边缘地区,失业、犯罪和社会贫困化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文化的排他性亦表现得特别突出。文化的排他性应该得到遏制,选择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理念应该得到鼓励,否则,就会走向文化的狭隘和窒息。
三、追求文化的优先权也是知识型社会文化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追求文化的优先权包括很多内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文化享有的优先权。文化享有意味着在知识型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文化拥有中的公平性与公正性。然而,文化享有的公平性并不排除享有过程中的优先权。由于知识性社会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基于当代知识发展起来的,因此,享有过程的优先权也意味着经济上的主导性,这一点对于文化的创造活动和经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知识型社会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因此,文化封锁是不可能的。这表明,建立各种文化享有方面的法律和规定,对于任何国家都显示出极端的重要性,而全球化的过程则进一步突现了世界性法规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既要保证文化享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要保护文化享有的优先权。
其次,文化学习的优先权。知识型社会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型的,因此,其主要机构也必然是知识型的。,这就突出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大学和研究机构将成为后工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机构,它们的社会影响将不是建立在任何它们可能具有的直接权力和影响的基础上,而是“提供最有影响力的挑战,并将争取到最富有才能的人”。“科学界——它的精神特质和它的组织,是将未来社会的意像包含于自身之内的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习的优先权,而不是劳动,成为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管理大师德鲁克更是直截了当地把知识型社会同学习型社会相等同。在知识型社会中,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少年和青年人的主要任务,也是任何人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如果一个人远离了学习的环境,不把学习当成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自身存在的要求,个人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不是学习型的任何社会组织,都不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第三,文化消费的优先权。知识型社会必然也是文化消费的社会。高度发达了的社会生产力,丰富的物质产品,多样化的知识库,都为任的社会消费形成巨大冲击。在知识型社会中,休闲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休息,而是包含了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消费的一种主要形式。文化消费的优先权意味着人满为患需要把文化作为一种产品、商品或可消费物来对待。文化产品在知识型社会中是极其丰富的,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从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到具有最大知识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大地从最大程度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步入基于知识的生产活动之中,这样一来,劳动本身就转化为不单纯是为物质生产而劳作,它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过程,因此,如果不能强化文化消费,现实的人就会被时代远远抛在后头。
在知识型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需求必将发生极大的变化,本文仅仅就文化需要的几个方面,发表了一点看法。事实上,文化需要的层面和维度是很多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更渗入细致地研究它,对于解决知识型社会和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载《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