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芬】我国道德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道德话语权既是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种场所和平台,又是掌握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一种“武器”和“权力”。“在有话语的地方就有权力, 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社会性的和政治性的权力总是通过话语去运作。”[1]“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2]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如法律、警察、教育系统等等,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话语、道德话语权。话语“说什么”、“怎么说”、“以什么身份说”,即它的内容、形式和倾向内蕴着权力,而这种权力关系的系统再现,则成为了意识形态。权力与话语总是这样胶着一起,互为耦合、互为支撑。不同话语之间存在着斗争,话语体现着权力关系,权力调控着话语音量。话语权力不仅是一种现实力量,而且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创造力量。所谓话语权,一般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自由主张以及主张的资格和力量。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构成话语权的两层基本含义,话语权利构成话语权的基础,话语权力则是实现话语权的保障力量。诚如马克思所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3]作为话语与话语权特殊样式的道德话语权,指的是人们在道德领域中的话语主张、话语资格及其话语影响力,它不仅体现为人们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说话的权利和权力,同时更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现象、道德问题上说话的渠道、途径和效果。道德话语权是道德领域内各类人群的利益、自由、主张、资格及力量的综合体现,它包含着对言说者及其主张所具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也“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4]的共识性的生产过程,直接表现为人们对道德形态现实特征的把握以及相应主观心态的流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加速,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道德话语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多变、多样的道德话语态势。直面当今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各个阶层对道德生活的态度、对道德热点问题的反应,找出影响道德话语权的现实因子和发展规律,进而有效地引导与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流道德话语,对于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建和谐文化以及建构和谐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家作为当前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他们视域中的社会道德话语权、企业道德话语权实然状况如何?他们对现代社会道德及企业道德话语权的主体、主题、载体,以及影响因子又有着怎样的评价?他们心目中道德话语权的应然模式又如何追求?围绕上述问题,笔者面向苏州市企业家展开调研,试图真实展现当代企业家视域中的社会道德、企业道德话语权的实然状况与应然诉求。
谁在说、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构成考量和评估当前我国道德话语权现状及其对策建议的基本问题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50份,有效率90.0%。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性别分布为:男性52.2%,女性46.7%,不祥1.1%;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及以下0.9%,高中14.8%,大专33.2%,本科48.5%,研究生及以上1.7%;年龄分布为:18~25岁22.5%,26~35岁50.6%,36~50岁18.0%,51岁以上8.9%;宗教信仰分布为:佛教10.7%,基督教或天主教2.4%,道教0,伊斯兰教0.9%,其他教0.9%,不信教84.2%。各项统计数据总和未满100%的为有人未答。
一、当前我国道德话语语境的现状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从道德话语的主体、主题、载体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等四大方面调查、评估和考量当前我国道德话语的语境现状。根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道德话语语境呈现如下态势:
第一,领导干部、党政机关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
道德话语主体追问的是“谁在说”、“谁的话最具影响力”的问题。“哪些人在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11个选项结果显示:“领导干部”以29.3%的比例位居第一。“哪些组织在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10个选项结果是“党政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党组织和团组织)”以59.3%的绝对多数排在首位。在“对主流道德舆论影响越来越大的人和组织”的未来趋势预测性评价中,“领导干部”与“党组织”依然以25.1%和28.4%的比例蝉联榜首。道德话语主体的现状评价和未来预测的两组调查数据都充分表明,在多数企业家眼中,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作为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地位无人匹敌,他们毋庸置疑地承担着主导和引领我国社会道德话语、道德舆论的历史重任。
第二,市场经济道德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时代主题。
道德话语主题即“说什么”的问题,在调查问卷设计中被直接切换为社会道德的主流形态。“您认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是什么”的6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市场经济道德”以高达40.3%的比例遥遥领先于15.5% 的“传统道德”和12.1%的“个人主义道德”,成为企业家的首选。在问及“当前企业中比较盛行的道德观念有哪些”时,“市场竞争观念”又以27.6%的比例排在第一,远高于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传统道德”(13.7%)和“关系学”(5.2%)。可见,市场经济道德正以强势力量取代传统道德、个人主义道德,构成当代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家道德话语的时代主题。当然,这一道德话语主题与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不无关系。
第三,现代媒介筑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生产的主要载体。
道德话语载体即“怎么说”涉及道德话语言说和传播的路径、方式、渠道或平台等问题。在“您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主导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影响民众”的11个选项中,“新闻报道”以36.7%的比例位居第一,“重大事件”和“社会活动”分别以17.8%和17.3%的比例位居二、三,“广告宣传”以11.3%的比例名列第四。而作为传统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和报告、讲座分别仅占了4.3%和2.7%的比例。可见,以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在迅速而深刻地构筑社会道德话语传播公共载体的同时,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和理论专题讲座的内容及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四,权力、货币、文化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主要影响因子。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影响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主体、主题、载体的主要影响因子,我们又设计了“您认为影响或左右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的问题,在6个选项中,“政治权力”以27.6%的比例位居首位,“经济财力”以27.3%的微弱差距屈居第二,“文化影响力”以23.3%位居第三,而排在最末的是“人格魅力”占2.9%。由此可见,权力、货币和文化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传统推崇的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已明显式微。在“哪些人在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中,“教师”、“家长”则分别以7.6%和2.2%名落末位。
二、当前我国道德话语权的语境症候
调进问卷话语的主体、主题、载体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等四大方面统计还显示:当前我国道德话语权呈现如下语境症候:
第一,道德话语主体呈分层趋势。
领导干部、党政机关虽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企业家、记者、明星作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主体的新型阶层则日渐壮大。在“哪些人在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调查数据中,“企业家”以20.2%的比例仅次于领导干部的29.3%名列第二;“记者”以15.8%列第三;“明星”则以8.7%屈居第四。在“哪些组织在主导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舆论”的调查中显示,“企业”和“学校”分别以13.8%、 11.8%的比例构成仅次于“党政机关(包括行政机关、党组织和团组织)”(59.3% )的两大道德话语群体组织。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主体不再单一“独唱”,而是多元分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升党员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的道德自律精神,扩大言论表达机制、沟通渠道和对话平台,以期在多元分层的道德话语主体之间逐步建成和谐共存的道德共同体,将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时代课题和长期任务。
第二,道德话语主题散落。
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主题散落表现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态度及其关系等不同层面上。“市场经济道德”虽然以40.3%的比例遥遥领先于15.5% 的“传统道德”和12.1%的“个人主义道德”,被企业家认肯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但企业家对这种主流道德持非常支持态度的仅有3.1%,比较支持的为22.4%,反对者占8.9%,无所谓的有11.3%,说不清的23.8%,还有1.6%的企业家未回答。“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是什么”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道德”以40.3%的比例超过“传统道德”的15.5%,“个人主义道德”则以12.1%的比例超过曾经是强势主流的“集体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后两者的比例仅占6.6%和4.5%。在“当前企业比较盛行的道德观念有哪些”的14个选项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市场竞争观念以27.6%略占优势,其余选项则平分秋色、散立并行。传统道德13.7%,马克思主义6.1%,个人主义0.7%,英雄主义8.2%,拜金主义6.4%,科学精神4.3%,享乐主义1.8%,存在主义4.9%,拜权主义11.9%,关系学5.2%,爱国主义2.3%,流行文化4.7%,其他2.2%。这种对任何选项的认同率不存在绝对多数,不同选项间百分比的差距不大或者说很小的数据所呈现出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主题散落的多元状况,凸显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道德话语载体转型。
以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介筑起当前我国道德话语传播的公共载体。如“您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主导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影响民众”的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数字及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分别以36.7%和11.3%的比例超过传统的思想政治课(4.3%)和报告、讲座(2.7 %)成为道德话语的主要载体。显然,道德话语载体的这种转型彰显的决不仅仅是时代的文明进步,更多地是新型伦理诸如传媒伦理、网络伦理的时代挑战。
第四,道德话语影响因子此消彼涨。
道德话语影响因子的此消彼涨首先表现于宏观影响因子与微观影响因子的变异性。在“您认为影响或左右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中,6个宏观影响因子选项的百分比分别为:政治权力27.6%,经济财力27.3%,文化影响力23.3%,综合实力17.6%,人格魅力2.9%,其他1.3%。而在“您选择或接受某种社会道德舆论的依据是什么”中,7个体现微观心理偏好的选项百分比排序为:良知24.4%,利益19.8%,风俗习惯14.9%,权威13.6%,兴趣13.6%,从众心理12.9%,宗教0.9%。
其次,道德话语影响因子的此消彼涨还表现为组织道德影响因子与个体道德影响因子的变异性。在“企业主要凭借什么影响社会道德舆论”的10个选项中,“优秀的品牌”以19.8%列第一,“社会责任感”以17.5% 列第二,“商业声誉”以15.5%列第三。而在“企业家主要凭借什么影响社会道德舆论”8个选项中,“财富”选项以28.0%的高比分列首位,“能力”和“人格魅力”分别以18.7%和15.8%排列第二、第三。由此可见,企业与企业家,或者说组织与个体道德话语权的影响因子形成了此消彼涨的多样格局。品牌、责任和声誉是企业组织道德话语影响力的新支点,而财富、能力和人格则成为企业家道德话语影响力发挥的新品质。
三、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
1.问题诊断
根据道德话语语境的现状及其症候,可以将当前我国道德话语权问题诊断为:道德话语的主体、主题与载体三者之间的分离、错位和断裂,从而造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宏观认同、微观不耻”的失序语境。
其一,领导干部、党政机关虽然是主导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的强势主体,但集中反映我们党和政府执政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体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仅以6.7%和4.4%被企业家们认肯为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远低于40.3%的市场经济道德。
其二,企业家们虽然以40.3%的高比分认肯市场经济道德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但作为市场经济道德实践主体的企业与企业家对其自身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导者地位缺乏信心和认肯度,仅占13.8%和20.2%,远低于59.3%的行政机关和29.3%的领导干部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导影响力。
其三,道德话语的主体与主题都没有占领开放的道德话语载体。在“您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导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影响民众的”的10个选项中,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两者以48.0%的优势占据半边江山,依然没有形成道德话语的主体与主题相匹配的道德话语系统。
其四,道德话语主体与主题的分离、错位导致道德话语心态失衡。企业家们既认肯市场经济道德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的时代主题,又缺乏担当建设我国社会道德重任的勇气和信心,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责任推给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2.对策建议
现代社会是一个道德话语效应日益凸显的社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都自行设置自己的道德话语以应付纷繁复杂的生活境况。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保持适度敏感的底线边界下,要同化或吸收日常生活道德话语的优秀成分,建立一个绝大多数民众认同共享的先进道德话语系统,以克服道德观混乱和信仰迷失,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多样、多变”的道德话语的整合力、统摄力和引导力。
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考量指数研究。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分别以29.3%和59.3%的比例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话语权的首要主导者的道德国情表明,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道德形象既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准的风向标,那么,就需要将引领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执政能力列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职责范围加以考量。考量指数作为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加强企业家参与社会道德建设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虽然有40.3%的企业家认肯市场经济道德已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但在事实上,作为市场经济道德实践主体的企业、企业家们在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中的话语权还尤待加强,他们对其自身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参与影响力也缺乏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影响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主导者(人或组织)”的选项中,只有13.8%和20.2%的企业家认为企业、企业家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主导者。因而,发展经济是企业家影响我国社会道德舆论的硬实力,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将构成企业家参与和推动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软实力”。
三是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搭建道德话语沟通的公共平台。道德话语一旦经过传媒筛选成为传媒话语,便可以广泛、公开和直达地传播于社会,直抵受众个人。传媒话语的公开性和直达性使其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诱导力、渗透力和劝说力,乃至直接主导人们道德观念、道德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公共道德资源。然而,由于当前存在着传媒商业化运作的过度扩展以及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退化等问题,传媒道德话语的异化现象已经有所显现。由此,强化传媒的公共伦理本性,端正传媒伦理立场,强化传媒对于道德话语选择、批判、反思和规范的价值功能,增强对新闻、广告的伦理审视,对于改善道德话语的传播路径,发挥先进道德话语权的价值功能,净化社会道德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是营造网络话语的健康环境,以占领网络话语的道德阵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社会化的普及,网络话语已越来越构成现实社会生活的重要话语形态。运动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网络话语,以其快捷、自由、刺激、形象、节俭和方便等效用属性迅速被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所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意愿、沟通政府、联系企业、寻求职业的新型话语形态。然而,被隐去了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形象、地位的“无标识”的网络主体在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同时也可能摆脱、躲避了尊重他者、遵循规则的行为责任,诱发人性深处的丑陋和恶念。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监控、检查,营造健康的网络话语环境以抵制、禁止污言秽语,占领网络话语的道德阵地。
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题,强化、规范和拓展企业道德话语的主体地位、主题精神和载体平台。如何理解业已构成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主题的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市场经济道德是否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抓手工程,能否将市场经济道德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诸如此类问题的务虚讨论和务实行动都需要坚持这样一个正确的信念,即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题,来强化、规范和拓展企业道德话语的主体地位、主题精神和载体平台。
【注释】
[1]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41页。
[2]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第31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4]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第159页。
(原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9期。录入编辑:红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