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庆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与掌握到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命运。大众化中所谓的“大众”,指的是人民大众,他们具有超越政治、经济、宗教、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界限的特质。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1](P1058),“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P708)。人民是历史的共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共同创造者和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化”大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大众来“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迫切性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新的严重挑战。首先,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们无关,仅仅是书斋里面的学问,是执政党进行意识形态统治工具,并且已经过时了。其次,有些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还停留在把哲学作为一种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理论,而没有看到它还具有现实性和革命性[3]。再者,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对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至今仍存在着诸多误读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经典作家的思想,更是在当代中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因此,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更正以往对马克思主义误读,克服错误的思想和态度,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认识,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4](P15)
实际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家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社会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到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深刻的历史大变革也必然会在哲学研究领域有所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理论、创新理论、生产力理论、改革理论、机遇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理论、精神文明理论、群众观和以人为本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等,是中华民族智慧在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中极富创造力的最新体现。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首要是充分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如哲学体系的改革、实践理论、系统哲学、社会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科技哲学、生态哲学等均取得的新成果。当今,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努力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原则
首先,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中,不能忽视对经典哲学理论(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是一种比较深奥、比较抽象而又富含思辨性的学说,对它的宣传不能仅仅就理论而谈“理论”,而要在研究基础上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来加以诠释。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研究和宣传普及的过程。当前,人为地把理论神秘化、抽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所以,只有将抽象理论进一步通俗化,才能在实质上推进哲学的大众化。
其次,要广泛宣传当代哲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工作中,也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哲学理念为重点,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这些创新成果的形成,也推进了哲学的理念创新,为此,要创新宣传形式,使其不断通俗化、大众化,进一步与当前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再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同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前提条件之一是首先要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工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国内条件,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以此更为充分地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统一起来。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这就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和方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用具体的、通俗的、大众的语言来诠释抽象理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哲学大众化的理论书籍,需要运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5](P231) 的写法,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朴实的文字、大众的话语。但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绝不能由此而走入庸俗化的倾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庸俗化和浅薄同通俗化相差很远。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地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6](P278—279)。在过去解释和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中,曾有过庸俗化的惨痛教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将这种庸俗化推向极致,出现了“一句顶一万句”的谬论。再如,有些人把邓小平理论简单化为“猫论”,而未能深刻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发展。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庸俗化理解,严重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用大众化的哲学来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去面向社会发展,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大众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关键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其贴近实际生活,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三)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按照实际要求,运用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要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把深奥的理论同通俗化相结合,深入浅出,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原载《河北学刊》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