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新问题
哲学大众化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层面,即哲学如何进入社会、进入生活、进入大众的根据、条件和机制之所在。哲学大众化不仅是一个从现存的哲学到既定的大众的单向传播过程,同时大众化本身又是一个反观哲学、检验哲学、发展哲学的反馈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既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及规律,又具有哲学自身性质所要求的特点及内容。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一哲学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
一、在哲学多样化的格局中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使其在广大民众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入的大众哲学。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方针和一元主导、多样发展的哲学格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及众多哲学分支等都得到了多方位研究和传播,在哲学思想界和各个社会群体中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在这样的哲学环境中,大众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哲学,在哲学接受上有着选择性和替代性,这就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为一个扩大影响、赢得人心、强化地位的过程。
当代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多样性造就丰富性,丰富性是繁荣昌盛的象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西方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源泉之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明多样性、哲学多样化得到充分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一,只有善于把挑战化为机遇,加强不同文明及哲学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能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以自身的丰富性和真理性成为大众广泛接受并认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二,必须把哲学多样化的格局作为丰富自身、发展自身、增强自身生命力的有利契机,在兼容并蓄、比较吸收、借鉴发展中实现跃升;其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和主导作用的基础;其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扎根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与变革,所以必须汲取人类文明和传统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其五,面对以新形式出现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史观等错误思想观点,必须在哲学批判和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弘扬真理,以此作为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二、在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的基础上推动大众化
哲学大众化也是哲学社会化的过程,一种哲学能否成功地大众化,不仅取决于该哲学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更取决于其满足民族的精神需要程度,即取决于它与大众的利益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关注、思维方式相契合的程度。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 所以,大众性决定大众化,没有国民理论需求的大众性就没有理论大众化存在的基础。这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既是哲学大众性的过程,也是哲学大众化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提炼了来自大众的哲学思想和语言,具有深厚的大众基础。这一哲学不是象牙塔中的哲学,只能在圈子里自我循环,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是与大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共同需要的大众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也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P534),这种“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仅是指语言、形式、风格上的,更重要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P534),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
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是推进大众化的基础建设。所谓大众化的进程,也是推进其大众性的过程,即在开放和动态中发展,进而完成从哲学的大众性到大众的哲学化。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就是要充分揭示它的哲学内涵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核心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问题的核心及立场和基础。其一,从哲学层面上回答大众关注和困惑的重大问题,以使哲学供求相适应。如怎样才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如何可能,这些都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的重要领域,也是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其二,要不断证明它作为科学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的功能,不仅是国家改革发展、治国理政的哲学指导,而且是个人立身行事、生存发展的哲学指导。
三、在社会实践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信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回应时代课题的哲学写照。“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P203) 因此,敏锐捕捉历史实践提出的哲学课题,进而推进哲学的自身发展,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依靠的是思想力量的洞察力和彻底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 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新的生机和活力。进入改革发展新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都迫切需要用在实践中发展和修正的理论,用反映时代变化、体现实践呼声、揭示问题本质的哲学思想,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就像《资本论》成为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工人“需要的”那样,使大众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自觉过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①这种哲学精神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之中,集中探索和回答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充满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②这种哲学精神塑造了一种求真务实的哲学,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修正理论,把生产力发展作为判断路线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性和持续性,使得依此所提出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切合实际、合乎规律、令人信服。③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当代世界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又是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时代运用,是当代发展实践本质的一面镜子。
四、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中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爱国情怀,但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哲学理念、哲学偏好以及哲学接受能力。推动哲学大众化,就要研究大众的新变化,按照大众的差异性来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包容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广大人民的大众化哲学。因此,看其能否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看其能否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认同和接受,是否具有公共性特点,能否适应社会服务对象的多样化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这种开放性和兼容性,并内含着一个重大的创新观点,即在社会主义阶段应当和能够产生和谐社会。①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社会关系的性质是相融合的,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是和平的、法治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是可流动变化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差别是相对缩小的。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明确了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及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③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提出了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表明了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即应该倡导和为之努力的社会关系、社会状态和社会理想,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明确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
五、在大众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满足需求的程度
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哲学需求日趋旺盛,其中对哲学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状态。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严重扭曲。这些现象说明,人必须要有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追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着眼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精神追求。物质生活越是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就越是重要,而哲学在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体现人民追求的哲学思想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增强民族精神生产力,培育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相协调,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发展,在形式上讲求活泼多样,在传播上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在方法上满足不同层次需要,才能与时俱进,实现哲学大众化的文化旨归。
(原载《河北学刊》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