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为此“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里提出了关键性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又是什么关系?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由此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它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把它当作抽象的教条到处套用;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并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三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走出少数领导者和社会精英的小圈子,成为中国各阶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中国国情,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而遵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顺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比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和解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个主题,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社会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由此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体系;以邓小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和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的主题,即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对它的研究也将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项长久性的主题。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注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知识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俗化;二是现实化。毛泽东的名言:“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P305),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最好说明。
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学说,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所以它又是关于全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这个学说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由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理论中成长起来的”,只有采取“从外面灌输进去”[2](P247) 的方法,才能为一般大众所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之走向大众化。
在当前的形势下,强调进一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任务之一。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把主旋律和多样相结合,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构建社会公平原则基础上的价值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另一个方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出发,用通俗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化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唯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收到预期实效。同时,在走向大众化、通俗化的同时,还必须时时防止简单化、庸俗化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 这就是说,只有保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正确地回答和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群众,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发生历史作用。为此,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大众化、通俗化不是自发的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需要有独立创新成果来充实,而且需要一批热心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共同参与。因此,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才能担当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涉及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提高与普及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通俗化的意义上说,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几分通俗化,中国化是难以实现的,但通俗化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部分,走向中国化则是通俗化的目标和归宿。从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实践的各方面并成为他们的思想与行动指南的意义上说,中国化就是最大和最充分的大众化。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俗化、大众化是它的一种形式,中国化的内容则决定着通俗化、大众化的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反过来又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效果。但是,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从马克思主义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巨大作用的意义上说,作为形式的大众化,也可以转化为中国化的具体内容。从提高和普及的关系上说,普及是基础,是为了提高,提高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程度上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易于为中国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接受与掌握,着重点在于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则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着重点在于提高。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通俗化、大众化,通俗化、大众化必须提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必须在大众化的基础上进行,大众化在中国化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国化以大众化为前提和基础,大众化以中国化为目的和依归。没有大众化,中国化难以实现;没有中国化,大众化便难以健康发展。中国化指导大众化,大众化促进中国化。二者只能实现良性互动,才有可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克服种种阻力不断向前发展。
(原载《河北学刊》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