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不是一个文本及其解读的问题。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至多是在历史语境中复原马克思的肖像。虽然这种研究包含着改变意识的要求,但所能达到的仅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或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这仍然停留在纯粹精神的世界范围内。这种理论活动看起来很学术,实质上除了在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对某个至高无上的思想顶点仰望之外,就无事可做了。
用西文解读马克思同样构成了一道景观。通过“中介式方法”进行的学术研究,借助一些特定术语对马克思进行了“玄妙的自我深化”,但却由于使马克思的思想湮没在各种高深莫测的名词世界中而消解了马克思。
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活在现世的思想进程中,活在哲学批判与其自身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路在于理解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改变世界的哲学与时俱进的实现方式,以及理论思维面对时代问题所达到的科学世界观的高度。哲学以世界观的形式作为哲学的存在方式并且真正发挥哲学的作用,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这一现实化的特征不是抽象原则在历史运动中的再现,而首要的是基于实践前提的反思和批判。
在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前提中,以及在马克思的哲学方法中,时间性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维度往往会被研究者所忽略。而抽去了时间性维度,历史条件就会被当做现成条件,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转换就会缺乏经验的基础,从而没有经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陷入抽象的理论王国。脱离了具体的时空维度、不受任何前提制约的“世界的一般哲学”,总是试图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而成为抽象本身;那种绝对化的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从统领一切和说明一切的意义上,预设前定的和先验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基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它与旧哲学的革命性区别就在于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本性为原则,教条式地预言未来。人的本质并不是某种抽象的规定性的具体表现,而是在社会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活生生地展现出来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突出的不是研究哲学中的问题,而是研究问题中的哲学。一个哲学家只重视哲学中的问题而不重视问题中的哲学,表明他脱离了现实,脱离了自己的时代。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有其特殊的维度,但正是在解决现实问题或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显示了它的科学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是充当为现实辩护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前提就是对现实进行科学的批判,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向现实发出赞叹和微笑,而是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产生问题的根据,为前进扫清障碍并开辟道路。其次,在揭示从技术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这一具体的历史进程时,马克思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时代问题和特征的把握,再现了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再现了其基于阶级立场的价值判断和基础性的历史维度。马克思理论范式的基础性价值,表现于在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上。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存在的,但历史的客观规律与规律的客观方式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尤其是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这种对规律性抽象的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与具象的历史把握世界的方式在时空观上的有机结合,显示出马克思思想深处逻辑结构的巨大张力。再次,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解释力不是现成的,不是理论逻辑的自然延续,而是生成的,是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建构的过程。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内部张力就在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的辩证法:随着生产理论的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其理论内涵和分析对象也相应变化。最后,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抽象的发展,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历史性内涵,并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在这个具体化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性质,放弃了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导向,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这种话语权和领导权,就意味着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格,就会造成民族精神时代表达与发展的重大失误。
(摘自《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