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爱叶】胡绳对“科玄论战”所提问题的回答
胡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和史学家。目前,学术界对胡绳学术思想的研究有两种现象:一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史学角度进行的,从哲学角度研究的人很少;二是对胡绳晚年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而研究其早期学术思想的甚少。因此有必要对胡绳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评价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实质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不是就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研究,而是通过探讨其人生观思想,来评价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胡绳的人生观思想集中体现在《新哲学的人生观》一书里。
一、人生观问题是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关节点
应上海生活书店总编辑张仲实之邀,胡绳为《青年自学丛书》写了《新哲学的人生观》一书。此书写作始于1936年冬,于1937年1月中旬写成。在此书的自序里,胡绳介绍了写作此书的意义和主要原因。他从1923年中国思想界关于人生观的一场著名论战“科玄论战” 谈起,指出以机械的自然科学观为基础的“科学的人生观派”并没有彻底战败“玄学的人生观派”,而要真正地战败“玄学的人生观”,并批判地接受“科学的人生观”的积极成分,必然要把人生观的理论建立在新哲学之上,这就是写作《新哲学的人生观》的意义。胡绳进一步指出,写作此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结算这场关于人生观的论战,而是希望帮助青年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对于青年读者们的生活实践有相当的作用,帮助他们更结实地、更合理地处理身边的一切事情,渡过这个艰难的年头”。[1]1927~1937年间,国民党一方面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对进步文化进行文化围剿。以陈立夫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很重视哲学对人生观的统帅作用,认为“没有革命哲学作基础,人生观不确定”,“所以思想和信仰很容易动摇,所以没有革命哲学作基础的人来革命是一定危险的。”[2]为此,陈立夫和蒋介石分别炮制了唯生论和力行哲学,它们是国民党的官方哲学。反对唯物论是陈立夫制造唯生论的动机之一,他在1933年写的《唯生论》导言中说:“这几年来唯物的论调日见嚣张,唯心的论调,又失之空寞,结果徒使举世滔滔,既沉沦于物欲的追求,更忧伤于心灵的桎梏,在这唯心与唯物两种偏见戕贼下之中国人,尤其是一般思想未熟的青年学生,我们不可不有一种正确的理论,把他们从断湟绝港中唤回,指示他们一条光明快乐的大道。”[3]陈立夫以唯生论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人生观,把民生作为历史进化的动力,主张光大生命是理想的人生观。蒋介石在1932年提出“力行哲学”,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来解释王阳明的“致良知”,鼓吹精神决定一切的唯心史观和人生观。1936年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方面是国民党的围剿,一方面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人民,尤其是青年人更需要有科学的人生观思想来指导。胡绳写于这个时期的《新哲学的人生观》就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胡绳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一是从理论上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对玄学派和科学派进行辩证的彻底的批判。二是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处理人生中的问题。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会产生实际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胡绳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意义,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科玄论战”的历史场景和问题实质。
近代中国面对的最大的历史问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鸦片战争起,从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中国人经历了一个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但是到了新文化运动,才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文化就是要学习西方近代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新文化运动把西方文化的要点归结为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专指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并不是指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法。新文化运动讲到这里,可以说是把西方的长处认识透了,把向西方学习说到家了。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改变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所谓‘攻心’与‘革心’的真实意义。”[4]经过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深入人心。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把国人从“科学万能”的梦中惊醒,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陷入“两难选择”当中:既崇尚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又否定其侵略性质。在国内梁启超是质疑科学万能的第一人。到了1923年2月14日 ,张 君劢在清华园做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提出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性的;而科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分析的、因果的、对象的。因此,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最先起来反对张 君劢的是丁文江。丁文江1923年4月12日 在《努力周刊》上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 君劢的〈人生观〉》,主张科学万能,可以支配人生观。科玄论战由此爆发。在张 君劢与丁文江论战的过程中,其他人陆续加入,形成了以张 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唐钺、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论战一直持续到1924年底。
关于科玄论战所揭示的问题实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第一,它是一场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论战,论战的焦点是意志自由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意志自由和必然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能否统一和怎样统一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这也是中国哲学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哲学反思。第二,它揭示了国人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选择的思考。第三,它揭示的是如何在历史观层面把握人生观问题。有学者指出:“唯物史观派的参战确实代表了某种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此种转向决定了中国现代思想与社会后来发展的总体态势。”[5] “某种转向”意指陈独秀主张回到“历史观”的层面来回答和解决问题。陈独秀指出,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6]上述三种观点揭示了对科玄论战问题的不同层面的思考。无论是解决意志自由和必然性的关系问题,还是具体的人生观问题,只有从历史观的整体高度来审视,才能得到解决。由于唯物史观派的参加,最终使这场关于人生观的论战上升到历史观的层次。无论是科学派的人生观还是玄学派的人生观,都离开了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未能真正解决当时困扰青年的人生观问题。在历史观的整体性高度反观此次关于人生观的论战,才能真正有实质性的进展,人生观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所以,科玄论战所揭示的问题实质是:什么样的历史观能够正确支配人生观。
陈独秀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科学派和玄学派进行了批判,但他并没有具体地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也没有对历史唯心主义人生观进行彻底的清算。唯物史观派并未彻底解决科玄论战所提出的问题。“人生问题历来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继承了这一特点,大力提倡科学的、民主的人生观,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们还不可能真正解决人生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李大钊已注意到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的密切关系,但当时的革命者忙于与政治直接相关的论战,无暇更多地顾及人生问题。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既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人生问题的挑战,同时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7]在科玄论战中唯物史观派指出了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的密切关系,把人生观问题纳入了历史观的视阈,这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是什么,历史观和人生观有着怎样的关系,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不能正确支配人生观,当时的唯物史观派并未解决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证明唯物史观对人生观的统帅性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哲学历来关注现世人生,人生境界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怎样把唯物史观与人们具体的人生观相结合,也就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胡绳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对“科玄论战”向唯物史观派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二、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思想
胡绳指出,哲学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正确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形成人们正确的人生观。许多人之所以看不到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把哲学当成是空洞玄妙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观念论者把哲学当成“观念的游戏”,因为观念论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看做是并无物质基础的概念和范畴,所以会引起人们对哲学神秘的感觉。与观念论相反,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现实和反映现实的人类的认识,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所以哲学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行船需要方向,一个人建立人生观,也需要有正确的哲学方向。胡绳认为,人生观是哲学思想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在不同的哲学指导下,人们便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哲学思想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错误的哲学思想会使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发生种种错误。因此,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必须以正确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把人生观建立在正确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与旧哲学(观念论与机械唯物论)不同,新哲学是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新哲学的人生观是新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必然有以下特点:(1)是用唯物论作根据的人生观。人的意识是由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新哲学的人生观正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观察人生问题。(2)是用辩证法作根据的人生观。新哲学的人生观以唯物辩证法为依据,从事物的内部矛盾来观察事物的运动发展,认为人生永远变化着,不断产生新的矛盾,人生观不是万古不易的,而是要在实践中时时被补充和修正的。新哲学的人生观以唯物的、辨证的观点为依据,从现实人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考察人生观,能正确地把握人、人生、人生观,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人生观。
在《新哲学的人生观》中,胡绳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沿着人-人生-人生观的思路,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胡绳首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观点。与观念论和机械论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者看到了生产工具在“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中的决定原因。正是人类使用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由此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本质特性不是脱离客观性的精神特性,也不是机械论者看到的没有主观性的物质特性,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在于社会性。从社会的横面看,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历史的纵面看,人又是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一个人生来就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胡绳把人与动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归结为两点,说明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存在的人的特性:从人与动物的联系上来说,人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把握人的含义是正确把握人生含义的基础。胡绳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活动也就不能脱离了社会的生活,也绝不能脱离历史的总的发展法则:人类的历史是依据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而在一定的道路上向一定的方向前进的。在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胡绳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阐明了人生和人生观的含义。胡绳指出,人生就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主观的能动性和客观的被动性的统一。人的存在不仅具有客观性,人也具有主观的思维能力,人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主观不是脱离了客观而独立发展的,人的主观也不能消融在客观中。人不仅是被动的、消极的,是历史的承担者,也是历史的主动者。观念论者使主观脱离了客观,完全不顾人的客观性。机械论者把主观消融在客观中,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看到客观,一个看到主观,都未能找到两者统一的基础,胡绳依据唯物史观,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立论的依据,才找到了主观和客观由此达彼、相互转化的桥梁。正确理解人、人生,认识到人生是主观的能动性和客观的被动性相统一的活动是正确把握人生观的基础。只有作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统一的人才有人生观的问题。物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会有人生观;神无所不能,不受客观的限制,也没有人生观的问题。只有介于机械与神之间的人才有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和认识,对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人人都有人生观。人生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由他的阶层、地位、生活环境规定,并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的变动而变动。正确的人生观是整个历史法则和具体的客观环境的统一,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生活并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人应该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胡绳认为,新哲学的人生观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依据,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人生、人生观,从而也能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由和必然性、自我和不朽、悲观和乐观的关系,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认为,必然性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人们要把握每一个偶然性的机会开辟必然性的道路;要在实践中分辨出抽象的可能性和实在的可能性,促进每一个实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要在对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意志自由;要在遵循历史发展法则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要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要在实践中把握人生最高的客观标准。总之,胡绳阐明了唯物史观对人生观的正确支配作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新哲学的人生观理论。
胡绳不仅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还对历史唯心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和批判。观念论者把独立的精神活动看做人的特征,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夸大了这种主观能力,没有看到人的精神活动依赖的客观条件,完全否认人生的客观性,最终陷入玄学的、宗教的泥坑。宗教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完全照着神的意旨去行事,人生就是受神支配的过程,要人在人生活动中放弃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论者在物质观和进化观的基础上,看到了人与低级生物的统一性,却没有看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把人仅当做生物学的人、自然形态的人,却忘记了人的社会存在。自然主义者把人生从天上移到人间,是历史的进步;但自然主义者把人生看做一个机械的过程,认为人生就是按照自然法则机械的行事,又表现出其局限性。观念论哲学脱离了人类的现实的生活,从这样的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必然要推出空虚的、神秘的宗教色彩的人生观。机械唯物论者由于自身世界观方法论的局限,也不能正确指导人生观问题。历史唯心主义的人生观建立在唯心论或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脱离具体的生活实践,看不到人生中的矛盾发展,否认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割裂人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的关系,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解决人生问题。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基础的人生观,不能正确解释人、人生、人生观,也不能处理好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由和必然性、自我和不朽、悲观和乐观的关系,最终会导致人们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命定论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是不能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
三、胡绳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思想的价值
胡绳在其《新哲学的人生观》一书里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对“科玄论战”所提的问题做了科学的回答。然而,胡绳写作此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在理论上对科学派和人生观派加以彻底的清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胡绳想帮助当时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态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的统一
胡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理论体系,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理论,明确指出正确的人生观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他强调人生观是历史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强调历史观对人生观的统帅作用,指出唯物史观对人生观正确的指导作用,并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解释人、人生、人生观,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是现实主义的人生观。胡绳不仅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而且对历史唯心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辩证的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人生观不懂得人的实践活动,不能从实践出发正确把握人、人生、人生观,因此不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为了使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成群众的精神武器,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运动。胡绳积极投入哲学大众化的运动,写下了《新哲学的人生观》一书。胡绳用通俗的语言,日常谈话的笔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实际,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人生观,深受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的欢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就不是脱离生活实践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人生、改造人生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往往是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的问题,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唯物史观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唯物史观与人生观相结合,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胡绳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运动。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9]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质是为人们安身立命提供依据的心性之学,中国人向来关注现世人生,人生观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观是道德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在历史潮流中,已经不能再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所以,构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人生观理论,为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安身立命的依据,是当时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也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必然要求。1938年7月胡绳在《辩证唯物论入门》小册子的前记中对“中国化”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于理论的叙述中,随时述及中国哲学史的遗产以及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思想斗争”;二是“用现实的中国的具体事实来阐明理论”。 [10]人生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科玄论战”的发生就是由“东方文化派”借“人生观”问题挑起的。对于“玄学派”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者不仅需要辩证地批判,更需要构建新的人生观理论,以给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对于历史提出的这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胡绳很好地加以解决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新的真正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生观。
【注释】
[1]胡绳:《新哲学的人生观》,《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自序。
[2][3][7]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469页;第467页;第204页。
[4]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第45页。
[5]转引自黄玉顺:《超越知识和价值的紧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序言。
[6]张君劢等:《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序一第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7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
[10]胡绳:《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161页。
(原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12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