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共识”是指中国文化中各家各派共有之认识,相对应的是各家各派之“各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是“各识”,而非“共识”,如“现代新儒家”聚焦于儒家之“各识”,“现代新道家”聚焦于道家之“各识”,......
任继愈先生说:“马一浮的‘六艺论’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也是他的学术思想体系。”但长期以来此论一直曲高和寡。对此,马一浮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他说:“今人受科学影响太深,习于分析,于六艺内容一无所知......
同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张申府与张岱年在哲学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都赞同新唯物论的基本主张,同时也认为新唯物论有须扩展、发挥之处:张申府认为,新哲学一方面应展示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应......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
中国现代哲学是由一整套学科语汇所构成的。这一套学科语汇从缘起到定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含两个相互纠缠的方面,一是中西两种不同语言在中国的相遇、对译、磨合,中国现代哲学语汇在这一过程......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学与儒学的关系极为重要。自两汉之际佛法东来,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碰撞、大交融。而在佛教与中国古代各种学术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当以与儒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经过历史的千年沉埋之后,墨学在20世纪的复活再生,走过了四个阶段的历史行程。乾嘉至晚清:《墨子》文本的重新发现与整理,民初至五四时期:《墨子》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诠释,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展开......
西方人研究《周易》有西方的风格。今天的西方学者如何看待《周易》?研究状况及走向如何?在近年来笔者与欧美易学家的接触和交流中,了解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也有许多体会。下面,将有关的情况及个人的思考作一简单......
墨学乃先秦显学,惜至秦汉,几近中绝。至清代乾嘉时期,由于校勘经书的需要,方有学者校勘《墨子》。清末,孙诒让著《墨子间诂》,集清代学者《墨子》校勘之大成,《墨子》书始可读。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朱光潜解放后的美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混乱,即把历史唯物论有关社会整体性的诸多范畴作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把握。这也就是批评者所谓的“奇异现象”。“奇异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要求和个性实际可能间的错位,及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