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通俗读物

【张振国】长生崇拜

按照现代国际惯例,人活到80岁可称长寿。仙人彭祖,常食桂芝,善于导引行气,活了800岁,他将长寿的秘诀传给了采女,自己还是死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之丹,自己还来不及服用就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

阅读全文

【马月兰】《圣经》论女性

莎士比亚曾经有一句名言:“女人的名字是弱者”,这就象地说明了女性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地位。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我们可以在《圣经》里找到,《圣经》在很多方面都集中论述了女人。首先,《圣经》从人类社......

阅读全文

【孙春晨 曹刚】2008,中国的道德记忆

2008年,的确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注意到,今年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均是极具分析价值的道德事件,它们共同组成了国人2008年的道德记忆。在年终,盘点和反思这些道德事件,为的是将未来的社会伦理和道德......

阅读全文

【徐亦让】个人在苏联兴亡中的决定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普列汉诺夫早有专著,我还是搞不清楚。苏联解体后,我才想到:个别领导人在苏联兴亡中也起决定作用。看来,这比较符合实际。20世纪初,列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考茨基的修正主义,俄国人民在布......

阅读全文

【安武林】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我固执地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这个问题我苦苦思考了很多年(那是从我做了父亲之后开始的),但是始终难以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任何一个论点,任何一个发现,如果没有很令人信服的论据和理论支持,那是很不可......

阅读全文

【赵金钟】冯友兰:跋涉金色荒滩上的三十年

冯友兰从美国回来以后,中国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动。对于冯友兰,这种大变动整整持续了三十多年。三十余年里,他犹如被抛掷在茫茫无边的荒滩上,虽奋力跋涉,却总也找不到通向绿洲的路径。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

阅读全文

【李青果】学术文章应兼顾文采

中国古来就是文章大国,文各有体,但对于各体文章,无不讲究文采,诗词歌赋自然讲究富丽流亮,即使碑表奏议等实用文体,也追求典雅风韵。阅读那些融理论与文采为一体的学术文章,在启发学思之余,也能感受美的熏陶。......

阅读全文

【孙亮】概念的负重之旅

十四世纪前期,英国经院哲学家奥卡姆(WilliamOccam)提出著名的奥卡姆简约律(LawofParsimony),反对在哲学领域滥增实体,提倡如无必要,尽量利用现有概念建设新理论。然而这一著名的“......

阅读全文

【宽昌】佛教法器漫谈——钟

钟,梵语犍稚(ghanta),华译为钟、***。为寺院报进、作法事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钟的始制源自印度,称为“犍稚”,传到我国才称为钟。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