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生活作为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的科学抽象,既包含日常生活也包含非日常生活。在此,日常生活的微观基础性与非日常生活的宏观总体性、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性与个体生活的现实“自在性”是内在统一......
从一种学术比较的视角考察,以1978年为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化”和“泛问题化”倾向;而1978年以来,则明显呈......
一、合法性问题的提出目前,国际上正在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第2版,这个版本的编辑工作始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其中的争议之一就是这套著作的合法性问题。所谓合法性问题,指西方......
一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生活作为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的科学抽象,既包含日常生活也包含非日常生活。在此,日常生活的微观基础性与非日常生活的宏观总体性、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性与个体生活的现实“自在性”是内在统一......
有一个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话语现象。它的实质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纪念马克思。当下,我国马克思......
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哲学范畴。这一基本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恩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单一两极的实践结构观,它把主体间性......
近年来,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汉译广松版和MEGA2先行版的出版,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可喜的新动向,这就是真正从文献学考证的成果出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学......
“西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不但参与了西方现代性的自我建构,还通过“西学东渐”的过程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性建构包含彼此纠缠的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的现代性建构是一个被迫启动的过程,......
一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田辰山先生嘱我给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的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文翻译把把关。说实话,当初读田先生的文章,是想了解中国思想的英文表达,尤其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认......
范式的转换、建构与创新是从总体上反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观,有效地拓展研究领域、从实质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范式转换意味着哲学形态等的深刻变革,而其实质则是寻索并确立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