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关于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热潮。自然科学、人文一社会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不少学者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了某些新的跨学科的方法论思想,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
“追思自然”与“自然哲学”很容易引起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的误解。“追思自然”,这大概是诗人们在抒发感情吧,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们一直深深体验到远离大自然的孤独,并发出“回归自然”的呼唤。而“自然哲学”,不......
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我想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现在有些人要否定中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一个否定。所以,这不仅仅是中医......
1 成己与成物“成己成物”一词,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成语,更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成己成物的观念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关于成就自己的美德与成就身外自然之物之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古代人相信世界是神秘的,即古人心目中的世界是附魅的;近代以来,自然主义倾向于彻底否认世界的神秘性,于是自然主义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共同描绘的世界图景中,人是唯一的主体,一切非人......
中国近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维新派的启蒙分为自由与平等两个路径:如果说梁启超、严复侧重自由的话,那么,康有为、谭嗣同则侧重平等。就西学渊源而言,与梁启超、严复的自由思想热衷于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
自然科学的诠释学问题在两个层面上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首先,自然科学究竟是不是诠释学的?其次,如果是,它又如何是诠释学的?在什么意义上是诠释学的?在何种程度上是诠释学的?这里将跳过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然”一语首见于老子的《道德经》,而且老子是第一个将其当作哲学概念使用的哲学家。这个概念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先人对自己生存模式的理性刻画,宣告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原则性思维规则和价值......
此处“人文智慧”指关乎人类的精神品质、道德修养、日常行为、处事方式及制度礼仪等人文事象的智慧;而“自然”指山河大地、星云风雨、花草树木等与人类相对的自然世界及其现象。《彖辞》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
王门三派说是日本著名学者冈田武彦教授在6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王阳明和日本儒学》一文中,根据阳明后学的思想特征,把王门分为现成派(王畿、王艮等)、归寂派(聂豹、罗洪先)和修证派(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