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湧】学习哲学的三点建议
听说你们在集体读H.-G.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我很高兴.在大学里,教授们组织在一起,这样认真仔细地读H.-G.伽达默尔的代表作,我还是头一次听说.作为他的学生,听到这种消息,很为老师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而高兴,也很受鼓舞;同时,对于我来说,和你们做有关的切磋,又是一次共同学习,探讨的好机会.
你们要我讲讲向H.-G.伽达默尔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今天,我就借这个机会,向诸位作一个汇报,请大家批评指正.在我们这次正式开会之前,我已与你们之中的两位教授分别交流了对《易经》和现象学的看法,使我获益匪浅.
回想了一下,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向在座的诸位作个汇报.这三点,也被我自己总结为学习哲学要过的三关,所需具备的三个基础性条件.特别是所学习的是一个原创性的哲学家,而你的努力方向也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的话,我认为,三者缺一不可.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一, 从活着的原创性哲学家身上学哲学
我要讲的这个问题,按我们过去习惯的说法,是一个师承问题.
学习西方哲学,最好的办法,我觉得是,能够拜西方的某一位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为师,近距离接触,直接对话,面对面地促膝交谈,在与他的直接碰撞与讨论中学习.现在,不论是出国深造,还是请外国哲学家来访,都比以前要容易得多,机会也多得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把握好这些机会,多进行这种直接的交流,而不要只满足于阅读名著典籍.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其中的差别之大,可以说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通过这种直接接触和对话,所得到的深入了解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对该哲学家的了解,也包括对我们自己的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该哲学家的眼光,视角,加深对我们自己的了解;不要以为我们对自己已经很了解了.
在谈我对H.-G.伽达默尔的了解之前,我想先谈谈从他那里所得到的对我们自己的了解.在我与H.-G.伽达默尔的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他询问我对I.康德,E.胡塞尔哲学思想的理解,从在这些交谈中他的所说的话语以及最后要我到他那里研究哲学,可以看出是对我以往学习哲学的某种程度的肯定,似乎有孺子可教的意味.
而使我印象更深的是,我的美术史和理论基础,我的艺术地历史地看待哲学的习惯,引起了他的兴趣和重视,特别是在我对J德里达的书写理论发表不同意见之后.他曾特地邀请我去他家里,拿出他的一些画册和有关中国书画的书籍,和我进行了讨论.这使他对我,以至对中国的绘画书法乃至美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大程度上的重视.而在我刚进入哲学研究所的时候,一般人都认为我这是一次大的转行;但是,H.-G.伽达默尔使我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我的美术史和理论基础,我的艺术地历史地看待哲学的习惯,这恰恰是我进入现象学-解释学的一个难得的和必要的基础.他曾以他自己为例:在接触到M.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起源》之前,他就已经研究古希腊的诗;这种诗的语言的哲学研究,为他接受M.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起源》作了重要的铺垫,以致他一听到这个讲演,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随之深入地参与了那场和M.海德格尔一起掀起的以解释学所命名的哲学大变革.
诸位可以想见,H.-G.伽达默尔的这些看法和对我的鼓励,将给我往后的哲学研究予多么巨大的动力.这是就对我们自己的了解来说.下面,我着重谈谈在与他的接触中,如何更深入地了解了H.-G.伽达默尔.
我的突出感觉是,只有与那些自创体系的哲学家本人的直接接触中,你才能更准确地,更深入地把握到"什么是原创性的哲学",才能在哲学上比较托底.我曾经说过,我在研究I.康德时,曾请教过许多专家,也写出了被认为是有见解的学术论文;但是,我自己心里老觉得没底.后来,在德国G.冯克 教授处读E.胡塞尔的书,因为G.冯克 教授是E.胡塞尔的学生,感到了一些E.胡塞尔的比较直接之处;然而,这只是比较而言,仍没有真正的把握其底细.只有在H.-G.伽达默尔身边学习哲学之后,才觉得对西方哲学特别是他本人的哲学思想真正有了点底.对于从事哲学研究,有没有这种底,我认为区别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个底,在哲学上往往只是停留在门外,到了门前也难于入门.
我之所以能到H.-G.伽达默尔身边学习哲学,纯属偶然,出于巧遇(应听者的要求,我简述了这个经过.因我已讲了几次,在这里,文字上就不再重复了.如对此有兴趣,可参阅我的《道,行之而成》正文第1页等).
不过,这次遭遇使我强烈地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H.-G.伽达默尔和我在讲台上看到的,书本中读到的全然不同.在他的实际生活中,体现的是普通,朴实乃至于残缺;而在讲台上,书本中,他却有那么多的绚烂夺目的光环,他的理论又是力求完美.
这就逼迫我不得不深思:究竟那一种真实 那一种是真正实际地生活着的 最后,而且是在我思考了十余年之后,才不得不承认:实际生活中的那个普通,朴实乃至于残缺的他,才是真实的,实际地生活着的他.由此可见,夺目的光环,完美的理论,并不能,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映和显现他那日常的每天必过的真实的实际地生活.人们在谈论他的时候,往往只是关注他的那些理论,而忽略,遗忘了那个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的他.这给予我很大的震撼.由此而使我的哲学的思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开始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H.-G.伽达默尔,我的哲学思考重点也转到了实际的日常的生活上面.回国后,我的走出哲学研究所,是这种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我的《道,行之而成》一书,是这种转变的思想结果.
通过关注日常的实际生活着的H.-G.伽达默尔,使我"看"到,"听"到,"读"到,"想"到了他的哲学理论以外的许多事情.面对这些哲学理论以外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算是E.胡塞尔"面对事情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纯属我自己的演绎发挥
如果细说起来,H.-G.伽达默尔活了一百零二岁,其中的大部分岁月(他21岁得了小儿麻痹症),是普通,朴实乃至于残缺地生活着的,而且是必须靠他自己才能过的.比方说,根据我的接触与观察,他的学术论文,著作,经常是他做口述,而由他的秘书(如Ch. Hornung夫人)打(字)出来.我觉得,这是一种现代的苏格拉底式的只说不写.可以说,他的写作,是可以借助别人的代劳.但是,他上下班,不是让别人车接车送,而是自己坐公共汽车回家.许多的日常生活小事,都是他自己做的.我想,他每天要过的一些日常生活小事,尽管行动不如常人方便,还有一些是根本不可能由别人来代替,如每天任何人必不可少,必不可免的吃,喝,拉,撒,睡.吃,你必须把食物自己咽进到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胃里,由你自己而不是别人替你消化;拉,必须由你自己从自己而不是别人的器官中排泄出来;睡,只有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睡着了才算数.
这样一种日常的实际生活,是每一个人的,当然也是H.-G.伽达默尔的真实的,必不可少,必不可免的,每天都得过的生活.那么,他的哲学"思考",他对哲学的"说"和他的日常的实际生活中那些小事的"做",究竟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之中呢
我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原创性的哲学家,一个大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与"说",应该是建立在他本人的日常的实际生活的"做事"的基础上的.H.-G.伽达默尔也是这样;所以,他提倡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去,特别是在谈到学习语言的时候,他经常提醒我到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去走走,听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他批评我的哲学论文的语言是书本的,课堂的语言.
尽管如此,在H.-G.伽达默尔的哲学著作中,突出表现的仍是对完美性的追求,并努力去确立某种整体性.与此同时,他着力要做的是,承继和传播古希腊的那种远古绝唱.他是一个现代的Hermes.他也是一个"传话者",他的立足点是在"传话",而不是"做事".这使得他的著作,理论与他的日常生活的实际状态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远感,陌生感.这也正是我在突然遭遇他本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时被强烈震撼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除了他在那些著作中所说出的被哲学化了的思想之外,他也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想法,而这些想法并没有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在我与他的实际接触中,也时有发生.例如,他在要求我延长在他身边的研究时间而在研究经费(洪堡基金会最长只提供2年)申请中碰到的问题和无奈时,所感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之难,尽管他当时还有那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这种实际生活中的沟通,理解之难,这种权威的无奈,并没有在他的"理解"学说和"权威"理论中有足够的体现,甚至于还有些不协调乃至相悖.
值得一提的是,他本人也很重视非专业的哲学思考,常常去对一些非职业的哲学爱好者作演讲,视之为对大学哲学讲坛之外的哲学力量的支持.
当然,还可以包括他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状态,以及那些无意之中的行为,等等.
由此,我在想,某种意义上是否可以说,正是这些非专业哲学的,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的想法乃至无意识状态,很可能更多地,更实际地影响着,支配着他的日常生活,而恰恰不是他的著作中的哲学 !这样一些想法,是我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有所感触后想到的.而这些东西,我们又往往只能在与哲学家们的近距离的接触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不过,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从根本上来讲,不能由哲学家的思想本身来了解其思想.在我看来,通过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非哲学的思想,在对于哲学家的思想的了解上,尽管可以突破他的著作的局限;但是,还不能把它们作为根本点.根本点,不在于他们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而在于他们实际上怎么做,要从他们实际的怎么做中看哲学.
这才是我提倡"从活着的原创性哲学家身上学哲学"的根本点.正因为此,我在哲学中与"想","说","写"相区别,而着重于"做",把哲学看作是"做事哲学".这是我从与H.-G.伽达默尔直接接触中学习到的哲学.对于这种哲学,我在《道,行之而成》一书中进行了探索.
其实,"从活着的原创性哲学家身上学哲学",这并不是我的首创,在中外的哲学史上,都有先例可循.中国的讲"传承"特别是"嫡传","秘传",其中所突出的"言传身教",我觉得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我曾举过中国梨园弟子学戏和禅宗师承的例子(见拙著《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第178页等),这里就不多讲了.
在西方,柏拉图的向苏格拉底学习,也是典型一例.据说,柏拉图很长一段时间是呆在苏格拉底身边的,包括苏格拉底的慷慨赴刑,杀身成义,柏拉图也在场.柏拉图正是在这样一种"在场"的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对话录》,完成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录.苏格拉底的"说",导致了柏拉图的"写";苏格拉底的"死",成就了柏拉图的"生".苏格拉底的慷慨赴刑,杀身成义,突出表现在舍弃,牺牲肉体,追求精神的永恒.苏格拉底本人对此也作了重要的论述.由此而使柏拉图练就了一双"精神之眼",用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宣传苏格拉底.从而,在哲学中形成了一种重精神,重言说,重理想的传统.H.-G.伽达默尔努力沿着德国作为"精神科学"的现象学路径,继承和发扬了这样一种传统,并形成了那种以"传话"为特征的解释学哲学.
最后,如果要我来对这一部分所讲的再作一个哲学小结的话,那就是:学习哲学,一定要努力获得那种"在场"的直接经验,而这种"在场"的直接经验,往往只有在与原创性的哲学家的直接遭遇,碰撞中,才能产生.
二, 把握本民族的潜在而极富生命力的传统
在学习H.-G.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时候,除了学习他本人的思想之外,还要从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中找到一种与之相匹配的至少是不低于他的思想学说,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才能使自己由此而来的思想能够站在本民族哲学的较高层面.当然,还要有本民族现实生活作为基础,这个问题我放到下一部分去讲.
H.-G.伽达默尔是重传统的,他认为,传统是"活"的.
传统之所以是"活"的,首先,因为这种传统是由"活"人传达,流传的.我曾经说过,从词源上来看,可以说在欧洲先有哲学家,而后才有的哲学.哲学,是哲学家所"说"出来的"话".因此,就哲学而言,哲学家可以说是一个"传达者","解释者";或者说,哲学家就是一个Hermes.
其次,作为"传话者"的哲学家,起初既无"名"也无所谓"家",只是一些普通人,就像M.海德格尔所说的他的那个邻居山村老妇那样,她所说的话,要比当时的大牌哲学家"哲学"得多(参阅拙著《批评哲学与解释哲学》第180-181页).所谓"哲学"得多,按我的理解,是因为这个老妇所说的"话",要有生活底气和地气得多,有思想得多,也新鲜活泼得多.
总而言之,传统之所以是"活"的,它是由"活"人传达,流传的,这种"活"人不仅仅是"活龙活现"地"活"着,而且有着"新鲜活泼"的思想,"新鲜活泼"的"语言".也因为此,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强调在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哲学家要"活着的".
H.-G.伽达默尔的这样一种"活"的传统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后来的思考中,又进一步探讨了"不借助口语的'对话'","无声的'对话'"以及"语言在'对话'中的非主要性",还有,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话"的"身教",甚至是那些比"言传身教"更深邃的沉默.这样,我的哲学思考就逐渐越出了"语言"的范围.这些,今天就不详细讲了.
今天要讲的是,以这样一个参照点,如何来把握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活"的传统,特别是那种潜在而又极富生命力的传统.
关于对"过去"所作的传播,流传,我们看到有统治者们钦定的"正史",精英们的"典籍";也有各种"野史",民间记忆和传说,等等;甚至还有那些曾在人们脑中却并没有以文字流传的东西,或者是直接付诸行动的东西.
在这些东西之间,如果做一个相互比较,那些"正史"的生命,往往是随着王朝的兴衰而兴衰,更替而更替.相对来说,"野史"和民间记忆和传说,倒会长久得多,它们往往既不受王朝的恩宠,也不会受王朝的牵累;特别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在人们脑中出现过却并没有以文字流传,或者直接付诸行动的东西,本来就与大事件无关,因而也就更不会随那些王冠落地而消逝.它们可以跨越历史时期甚至时代,存在相当长的时段.
这当然也会引发历史断代的不同.按照"正史",往往就按照朝代,按照王朝的顺序和更替来断代,如以往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然而,如果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民间记忆和传说,人们的有意无意的实际行动,那就往往与上述帝王,朝代无关,而与人们的风俗习惯,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
历史,是一门"精神科学"."精神"与"生命"紧密联系;因此,"精神科学"往往又成为"生命哲学"."生命哲学",着眼于"生命","生命力".就生命力而言,人们日常生活意识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民间记忆和传说,有着比那些"正史","主流意识","精英思想"长得多的生命周期,并且往往是人们能够在种种境遇中生存,幸存下来的重要精神支柱.而且在其中,饱含着当事人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直接感受乃至苦痛,甚至是血的代价.这些虽然不见经传但特别有生命力的传统,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说实话,我在与平民百姓的直接接触中发现,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甚至是支配着他们一生的,并不是那些"主流意识","精英思想".这使我想起了:在我们在邢台农村搞"四清"的时候,有一位老大爷竟问我们的"四清"工作队员:现在是什么朝代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去发现那些比民间记忆和传说乃至言传身教,风俗习惯更普遍,更深邃的"沉默",那些生命中强有力的潜在的激流.
正巧在我飞往深圳的途中,阅读了《经济观察报》上的那篇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民间回忆文章《刻在心中的记忆》.作者记述了她在这场大地震中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为此,编者作了按语.这个按语指出,通常,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这次地震的外界人士,缺乏当事人的那种实实在在的知觉与痛觉,只是沉陷在那些流行的,统一的记忆和观念里,微言大义;还有那种"主题先行"的"全知全能"的式的历史俯瞰.而与此相区别,这个民间的记忆,则基于平民化的底层立场,没有不可企及的崇高,没有僵化虚饰的庄重,或许她难以超越世俗期待去看待自身经过的历史,但这种民间记忆具有质朴而完整的品质.
这个编者按,好就好在为我们对主流意识,精英思想与民间记忆和传说三者之间作出了明确的区别,划出了一条清晰而又比较准确的界线.不过,与这个编者按有一点不同的是,我读了这样一篇对唐山大地震的民间记忆,尽管心灵受到震撼,却并不能完全取消那种担心:这篇文字,是否完全配得上唐山经历的苦难 在我看来,文字,乃至一切文字,是根本无法与真实的遭遇,真实的感受相比的,它们根本无法全部承担,也根本无法完整表达.说实在的,在我的心目中,更多的亲历者,幸存者的那种沉默,则有着更真实的体验,有着更沉重的力量,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话又说回来,继续讲传统.与传统相关的,还有传承方式问题.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中国的"传承"特别讲究"嫡传","秘传",我曾举过中国梨园弟子学戏的例子.除宗教一些派别的特殊传承的方式之外,如藏传佛教的单传密咒,平常民间仍有许多直接的乃至单线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授,有它优越的一面.它便于,有利于因材施教,出非凡人材.如《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孙悟空的被授业那样.这些师父都是高人,甚至被人们看作"神圣",有他们一套独特的自成一家的本领,思想或学术.其中大多数人对学生,传人的选择非常严格,奉行"宁缺勿滥".我甚至听说,有的因为一辈子没有发现能够继承他的衣钵的徒弟,宁可至死不传,把本事烂在了肚子里,带进了棺材里.而一旦发现了可传之人,他们就会穷追猛打,拿出看家本领悉心传教,非要认并且非教好这个徒弟不可.在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中,老师知道学生的长处与短处,知道应如何施教;学生也知道老师的高明之处,知道该学些什么.传授,学习,都非常有针对性,非常切合实际,非常简要,到位而有效;讲也讲得精妙,学也学得透彻.因此而名师出高徒.
从1997年以来,我在民间走访,碰到一些工人,民间郎中,和尚,居士,道士等等,他们学到的《易经》,是他们的师父单传给他们的.因而,他们各有各的路数,与公开发行的版本不同;与现在大学教授的理解,解释也大不相同.特别突出的一点是,他们是在"用"中学,求实用,重践履,与他们的生存,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之中,很少人著书立说,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咬文嚼字上,这也明显区别于书斋里的那些重文献,讲究语言文字的研究者乃至精英们.不过,若是有朝一日真正遇到了知己,即便谈它个三天三夜,也是滔滔不绝,乐此不疲.不是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以上,我讲到了中华民族的那些区别于帝王正史,主流意识,精英思想的民间的潜在而极富生命力的思想,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实际行动,以及相关的传授方式.当然,实际上还远不至于这样一些.区别于H.-G.伽达默尔等人的"说"或"写"的,文献经典的那些"显"传统,我强调了另外一种的"隐"传统,这种传统潜在,更普遍,更深邃,而更有生命力.正因为它们的潜在,往往被人们所未见,所忽视;因此而提请人们的注意和足够重视.
三, 在自己的实际做事中获得直接体验
这最后一部分,我着重讲,学习哲学所必须具有的自己直接投入的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基础.我感觉,只有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把H.-G.伽达默尔的哲学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本民族的,当代的,才能融西方当代哲学与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有较高水准的,甚至是有原创性的当代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值得努力的方向.
H.-G.伽达默尔的哲学产生于重科学的西方世界和语境之中;因此,在他的身上有其明显的印迹.他是一个语言学家,是一个古希腊语的专家;所以,他本人也是一个有具体学科基础,在这种基础上成长的那种哲学家.西方的现代,许多哲学家首先是某一门科学,某个学科的专家.如维也纳学派,其中的哲学名家,不是数学家,就是物理学家,或是别的学科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看来,哲学必须要以这样一门学科的知识,成就为基础.H.-G.伽达默尔也不例外.
可以说,他对我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大学学历和有关书写的看法的重视,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这就是说,我搞哲学特别是艺术哲学,有美术史作为学科的底子.这在他看来,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当我用中国的"书法"对J.德里达的"书写"理论发表了不同意见以后,他就不仅仅对我,而且也对中国的艺术和美学思想更加另眼相待;他甚至说,在中国人面前,若有人还敢对艺术,美学发表意见,说三道四,那简直像是班门弄斧(见他给我的《美的现实性》中译本所写的《序》,《外国美学》第七期,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这一点,也体现了西方哲学家对从事哲学研究人员的阅历包括学历的重视.不过,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这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但还不是也不应该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在我看来,是哲学家的实际生活经历,以及在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作为当事人的直接的切身的甚至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经验,体验和感受,觉悟.
从这个立足点和角度去看现象学,我非常赞成这样一种说法:现象学是关注生命的,现象学的哲学家是重生命践履的思想家.现象学的创始人E.胡塞尔的战争中丧爱子,其思想的由"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我已讲过多次,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我这里简单再介绍一下法国当代的现象学家E.勒维纳斯,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
他是犹太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进过集中营.什么是战争的残酷,血腥,非人性,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有生命被摧残乃至面临自己肉体被消灭威胁的切身的刻骨铭心的真实遭遇与体验.因而,他发表的对人生,生命,精神的看法,就有着那种当事人才可能具有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与肉体密切相连的切肤之痛,由此有感而发,才能切中要害;而不会像非当事人那样地隔靴搔痒.什么叫真情实感 这才叫真情实感哪!我认为,这样一种真情实感,是学习现象学的最重要条件.有了它,才能学到其精髓,而真正学到手.E.勒维纳斯,是所有学习现象学的人的榜样;当然,他也因此成为现象学在法国的杰出传人.
由此来解读文献典籍,我觉得,中华民族的典籍《周易》,原本就是像E.勒维纳斯这样一种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的人演绎出来的.当时,西伯侯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死牢.历尽艰难险阻,面临生死存亡之机,他演出了《周易》.在《周易》之中,就有他的肉体摧残,死亡威胁的真切体验和感受在,这是一般的哲学家所没有的,特别真实,切身,直接,深刻,不可替代之处.柏拉图本人及其《对话录》,也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学习,掌握这样一种典籍和哲学思想,有无这方面的认识乃至感受,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思想家,一定要有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当事人的那种真实遭遇,并由此而取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我的走出哲学研究所,到当前的现实的实际生活中去,做实事,不惜在实际生活中磕磕碰碰,就是为了由此而取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当然,并不一定是像E.勒维纳斯那么严重,有那样深重的苦难,何况这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遭遇得到的;但是,有无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碰撞,却非常重要.
这些在我的《道,行之而成》中已讲了很多,今天就不再多讲了.
请多提意见.谢谢大家!
【附录】
与座谈会参与者谈论了H.-G.伽达默尔哲学的几个主要词:
1.Erfahrung der Kunst:艺术经验.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词.他对我说,这个词在他的解释学哲学中起到了左右全局的作用."经验"这个概念,曾在科学以及认识论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H.-G.伽达默尔从"经验"角度作出了艺术与科学的重要区别,为其解释学奠定了基础.
2.Begegnung:遭遇.我演绎为"碰撞",实际生活中的真实发生的"磕磕碰碰",在感觉之前.我的哲学观"始于遭遇即碰撞",并因此与"始于感觉"的相区别.
3.Dialog:对话.被他用来区别于E.胡塞尔,M.海德格尔的"独白".与此相关的是Dialektik,通常被译成辩证法.这似乎是H.-G.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其次,是修辞术.当然,也不能忘了人类学.
4.Wirkungsgeschichte:作用史.我把这种"作用"理解为:相互作用.这种理解,与"碰撞"有关.
5.Horizontvershcimelzung:视野融合.讲眼界,视野,这是指时间性的.J.哈贝马斯批评说,还有空间性的,H.-G.伽达默尔在视野问题上忘记了空间性.我则想在"视野"上再提升一层为"境界","境界"比"视野"要高一层面,并决定"视野".中国人重境界,特别是在艺术中.这方面我已在《道,行之而成》中作了一些讨论.
6.Anwendung:使用.H.-G.伽达默尔是强调使用,实践的."使用"造成"转变","转折"乃至"转向".
7.Vollzug, Vollendung:实施.作强调使用,实践的解释.
8.Vorurteil:通常译为成见,先入之见 .不过,如vorsehen中的vor-,是指在"看"之前的东西,只是为了强调在"看"之前还有东西;所以,译成"成见","先入之见"不妥.我也曾有过类似的译法.
9.Hermeneutik:通常中译为解释学.译为诠释学,就侧重于文献经典的解读了,范围窄了.我用的比较多的是"解释学",因其比较通俗,宽阔一些.如果直译,我觉得可以译成"传话学"或"信使学"(见《道,行之而成》).
10.Zeitenabstand:时间距离,我认为,时间与空间在距离上不好割裂.曾以绘画为例(见我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讲稿).
11.Ursprung:译"起源"比"本源"好,因为有"起"的"动"义.
12.Spiel:游戏,到目前为止,是译得比较好的一个词.毕竟里面有个"戏"字,这很重要.而且,涉及了"本能"领域,被列为H.-G.伽达.默尔哲学人类学的三个基本词之首.
13.Fest:节庆,有译成"节日"的,我觉得"节庆"是"节日庆祝"活动的意思,比较好一点,有"活动"的意味."节庆",是一种民俗活动,富有人类学的意味.这个词,在H.-G.伽达默尔的哲学人类学中,排行老三.
14,Theorie:理论.H.-G.伽达默尔认为这个词在古希蜡有参与活动的意 思,如参与节日的庆祝活动.因此,"理论"并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似乎只是概念,逻辑推理与系统之类.
(本站首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