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教育  >  哲学教育  >  正文

【李兰芬】大学中的哲学——哲学学习的意义与哲学教学

一、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学习

人的一生,大学的学习生涯无疑是一段重要的历程。在中西文化里,大学意味着知识学习,意味着理性的培育。除此之外,大学还意味人的品质与个性的养成。这两重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儒家经典《大学》及西方“大学”辞条的说明来了解。 [1]

对于成长中的中国青年来说,大学除知识的学习及人格的养成外,还有别的重要意味:独立、自由的开始。尽管这并不是每一个进入大学的人都能自觉做到,但相比初级教育时被规定的按部就班的学习及生活,大学不仅使人有独立地选择所学科目的自由,而且有独立地决定自己如何生活的自由。

这两重的自由与独立,对于还在成长中的人来说,该如何把握?其中果真与哲学相关吗?

也许每一个人都明白,这里的自由与独立,与我们所说的随心所欲不一样。来到大学的学子,不老师及制度如何宽松,都需要上课、考试,都得参加一定的集体活动,等等。问题是,除上课、考试及参加集体活动等,我们的自由与独立是否体现在对偏好科目学习的执着或对在读科目的毫无兴趣?又或者体现在不是不参加活动,而是参加的活动过多?……在所有这些相对的自由与独立的选择与体现中,我们能否自觉锻造成“成人”(儒家对完满人格的描述)?

大学的学习,按朱熹区分“大学”与“小学”的含义来看,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的内容(朱熹《〈大学〉章句集注》)。而“理”意味着“事理”、“天理”及“道理”,这意味着大学学习的目的不单纯只是对具体事理的把握,而必须进入到对各事理背后的本体之理即“天理”的“明”与“知”。

由此而言,大学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工匠、专才,而在于培养“成人”(或按王阳明《〈大学〉问》所言“大人之学”)。大学的意义,也不在于知识的把握多少,而在于是否懂得知识的价值及做人的道理。进一步说,知识的价值恰又不体现为是否掌握某种与知识相关的技能,而是体现在知识所蕴含的万物关联的道理,体现在知识所蕴含的道理对人真正理解如何做人带来的启示。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大学的意义也在开拓个体的人在对宇宙万物真正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将自己自觉地融入万物中,在万物和谐的前提下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由,在这种泛义的理解下,只相对于不局限于所选、所学的偏隘知识范围来理解万物及个人的存在而言;独立,则只相对于从独特的个体角度融入万物、“明明德于天下”的自觉而言。

实际的大学学习,并不会完全彰显大学本应有的目的和意义。分科的专业学习,往往使开始有自觉意识的年轻人,不自觉地陷入不同类型知识的机械学习中,并由这些学习来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或者,其中有些学生因为对原学专业的不满意,而自己用已充分意识的自由与独立,去开辟新的专业学习领域,摸索着走自己的路。但实际上,硬将本为一体的万物之道理分拆为不同专业的知识,这与人的能力和眼光之有限性及功利性有关。大学教育中如果没有同时具备批评这种不得已做法的狭隘性的精神,则是有违大学本来的宗旨。

承担批评大学教育由于分科而造成的人的偏隘性的工具中,哲学可能最有效。但是,现代学科的发展使与生活方式关联的哲学日益专业化、专家化。而偏重知识而缺少思想的哲学,如其它专业知识一样,呈现在学子面前的就只有玄远、抽象的“完美”形式。

真正的哲学,如现代研究古典哲学的学者所指出的,应该能够塑造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它从人的“精神锻炼”(spiritual exercises)开始,训练人对事物的观察、认识,不是纯粹地跟着人的感情走,而是更多依靠理性的推理、分析与判断。在这种理性的引导下,人逐步学会广泛而深入地体会万物必然的关联,走出原先只盯着眼前看的偏隘。因着这种对事物普遍而深刻特性的把握,人最终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新态度:“Wisdom, then, was a way of life which brought peace of mind (ataraxia), inner freedom (autarkeia), and a cosmic consciousness. First and foremost, philosophy presented itself as a therapeutic, intended to cure mankind's anguish.”(“智慧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带来心灵的宁静,内在的自由,及宇宙的意识。首先并且最终的,哲学将表现为一剂药方,用以治疗人类的痛苦。” 引自Pierre Hadot: Philosophy as a Way ofLife: Spiritual Exercises from Socrates to Foucault,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rnold I. Davidson.――Blackwell, 1995

如果抱怨自己原本所选的专业不是哲学,现在被迫要学习哲学,那么,从哲学的基本精神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哲学学习的必要性:哲学学习只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习不狭隘地看待每一种专业知识的界限,并从融汇、贯通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知识对事物本性的理性说明。更进一步来说,哲学学习还教会我们通过对事物相关而又相区别的理智认识,使自己真正“成人”:从内在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中、从对宇宙的清醒意识中,勇敢而沉着地面对人生变化万千的悲喜遭遇。

大学是由我们展开的一部分人生。在大学,我们能否通过哲学的“精神锻炼”确实地具有自在的独特风采呢?这不仅仅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从事哲学教育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哲学品质与哲学教育

强调从互通的角度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强调从这种对知识共性的学习来深刻理解宇宙万物及实际的人生,强调在学习与理解中重塑一种健康、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果这些都是哲学从其特质中体现大学意义的重要方面的话,那么,从事大学哲学专业教育的教师肩负的重任,就不仅是传授学生特别的专业知识,还得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哲学对于“做人”的意义。这对哲学专业的老师而言,无疑是提出了一个比其他专业教师更为复杂的职业要求。

第一,哲学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从事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获得哲学专业教师资格的底线。随着现代学科的精微发展,哲学专业的分类也日益细致。现今哲学一级学科下的八大二级学科分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都使哲学教育与严格知识学习紧密相连。哲学从这种意义上说,不再是空洞的玄谈及不着边际的诡辩,而是有一定规范要求的理性知识。学习哲学,首先是学习哲学相关的理性知识及规范,并在这种学习中培养分析、处理问题的理性精神。

第二,哲学的理性精神除从二级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中得到体现外,还必须特别强调善于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哲学教师传授不同的哲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得自觉引导、启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综合与概括,学会在差异中探求共性。哲学专业知识的二级分科,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哲学原本具有的从普遍、深刻角度理解世界与人的特质。由于具体的专业分科知识的判定标准是明确的,哲学教师的资质是否合格也由此而衡量,所以,具体知识学习与教育有时对哲学的学术性显得更有“权威性”的说服力。但实际上,如果仅以此来作判断,则不免陷哲学的“智慧”于“知识”的相对狭隘中。

哲学教师能否有哲学的眼光,有哲学的灵性,就体现在在实际的哲学专业教学中向学生示范展现自己对不同分科知识(包括哲学的一级与二级学科,及广泛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不同分科)的综合而且同时是深刻的理解。例如,如果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讲授,与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及当代社会面临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不同问题结合起来,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深刻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及历史意义,相信能够帮助学生客观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力量。从哲学层面上看,这与其对世界及人性深刻、全面的理性理解分不开。

第三,哲学知识与哲学学习,与对知识学习的严格要求相关,与对问题理解及解决的综合及深刻要求关联,更与对人生或“做人”问题的自觉思考关联。哲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这是强调哲学与智慧相关的最重要原因。但哲学并不是教会人巧用“机心”,这是任何一个真正具有哲学智慧的人必须明确的。真正的哲学智慧只体现“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语)。

将朱熹的这句话,引申开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哲学的智慧:对“治人之道”的掌握,必须建立在“穷理、正心、修己”基础上。只是这里的“人”,不纯是他人,包括自己。“治”,不是对他人的驾驭及控制,而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人生的豁达面对。因此,“治人”的“心”必须“正”,“己”也必须“修”。只有这样,人才不会在寻“治人之道”上,妄图以“机心”左右、衡量得失。并且,这种建立在对“心”求“正”,对“己”严“修”基础上的“治人之道”,与“穷理”的努力相关。无论是“正心”、“修己”、“治人”,落到实处,其“正”、“修”、“治”能够有“道”可寻,都必须将事理、天理、道理“穷”尽。知识的学习是为“明”与“穷”,但明白、穷理的目的,只是为正心、修己及治人。

哲学的教育与哲学的学习,不纯粹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及“成人”(儒家意义上的)的学习。哲学理论,哲学道理隐含着对某种做人道理的执着与坚持,这是否是每一个从事哲学教育的专业教师都能明白和体现的?这不仅是哲学教育能否体现哲学精神的问题,而且是哲学能否真正在今天不断强调专家化、知识化的教育中体现其独特品性的问题。

哲学品质是否会在大学教育中日益消失,在反思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时,不也是一个应该需要重视的问题吗?!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