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教育  >  哲学教育  >  正文

【黎红雷】让经典“活”起来——“国学”教育所思所行

引言 “国学”与“国学”教育

所谓“国学”,其内容本来就是以往数千年中国人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经、史、子、集。近代“西学”进来以后,这些传统文化被称为“国学”,以与“西学”相对应。

当代的“国学”教育,是在西式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采取与现行教育不同的做法,针对不同的人群,推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启蒙: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不是过去的“私塾”,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经”,尤其是不必要直接读“四书五经”。可以朗读和背诵一些蒙学读物,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之类的古代启蒙读物,再用现代语言编写一些普及读物,纳入中小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作为各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决定的“校本教材”即可。

正是本着这个思路,本人于2004年组织在校研究生编写了一套面对中小学生的普及读物,题为《中国人的精神三十讲》,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在校大学生中招募“青年志愿者”,到各地中小学校宣讲,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体认自己的文化基因,自觉地继承和传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经过在部分中小学生中的试讲和问卷调查,该书确定了30个专题,分别是:孝、勤、俭、善、勇、志、信、礼、谦;良心、仁爱、智慧、忠诚、义行、实事求是、乐观自信、文质彬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厚德载物、敬业乐群、慎独自省、与时偕行、民胞物与、恕人之道、忧患意识、浩然之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前面9个专题为小学卷;中间10个专题为初中卷,后面11个专题为高中卷。每个专题均有“原典”、“导读”、“故事”、“格言”四部分,并配有插图。作为中小学生读物,我们希望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让同学们易于阅读、理解和接受。

二、研读:大学生的“国学”教育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生理上应该是“成人”了,但在心理上、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成人”。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国学”教育,目标上应该秉承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帮助其尽快地成为一个思想丰富、人格健全的人。而在方法上,则应该顾及到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早熟”,独立性强,思想开放自由等特点,采用研读经典的方法,带领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殿堂。

中山大学哲学系近十年来,一直以《中庸》作为本系学生必读的“系书”。这不仅因为中先生手书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中庸》,我们中大哲学系的系风“尊德问学”也出自《中庸》,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庸》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读中国哲学不可不读《中庸》,做中国哲学研究也不可不把握《中庸》的思想。因此,我们系明确规定,大学生刚入学,在开学典礼上由系领导亲手向每位同学赠送一本精装本《中庸》,并要求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全文背诵,在每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集体背诵《中庸》,成为我们系的“保留节目”。

作为系主任,我结合自己的中国哲学专业,负责讲授“《中庸》精读”课程,并应邀到全校各个校区,面向全校同学开设诸如“《中庸》与中大精神”、“《中庸》的思维方式”、 “《中庸》的生活智慧“等讲座。

我的体会是,向大学生讲经典,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平等的研究伙伴,师生一起共同探讨经典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今社会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讲《中庸》时,同学经常提出的问题是:“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不是保守主义吗?那我们今天学习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回答是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急于扣帽子,让我们回到经典本身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折中主义”问题,我是这样跟同学们分析的:《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者把“中”与“和”相结合,目的就是为天地万物寻找合适的位置。所谓“中庸”,是既没有“两端”也没有“中间”的。儒家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只要合适,如果是一条线,则两端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 如果是一个面,则界面之内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如果是一个体,则立体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中庸就是合适,也就是方方面面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各得其中,各得其和。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自觉、主动、及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适合自己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恰当的合理状态,也就是适度。这是一种生活的理性。

关于“保守主义”, 则这样跟同学们分析:《中庸》明确指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与“时”相结合,就表明中庸状态绝对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宋代朱熹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因,因,因,因。因此,“中庸”绝对不是什么“保守主义”,而是渐进主义。它也主张进步,主张“与时偕行”;但是,它与“全盘推翻旧世界”的激进主义不同,是一种改良主义,主张逐步改良、逐渐进步,以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人类的文明。

我的感觉,如果这样跟大学生讲,他们听的进去,觉得信服,觉得经典就活在他们中间,经典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三、应用:企业家的“国学”教育

我的专业是“中国管理哲学”,二十年来,我对“国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很大一部分的对象是企业和党政机关的管理者。企业家是目前社会最活跃的一个阶层。他们在商海拼搏之余,阅读国学经典,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找出一套西方管理学教科书没有提供而他们又十分需要的“管理中国人”的思路和方法。

2006年,我主编出版了《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一书,该书的目的就是把国学与管理结合起来,从思想与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从而为当代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概念”,为现代中国管理注入“本土化的因素”,为建立当代管理学界的“中国学派”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该书的一个重要读者对象就是现实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帮助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从不自觉的摸索应用到自觉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加娴熟地运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遗产。

我对企业家讲《论语》,就十分注意把握儒家精神与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我提出,儒学本质上是“君子之学”,就是培养管理者的学问;孔子是“君子之师” ,《论语》就是孔子当年培养管理者的记录。《论语》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有五个方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所谓“以人为本”,不仅是时人所理解的以被管理者为本,而是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就是所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下属。所谓“以德为先”,就是提倡组织价值优先,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所谓“以义为重”,就是主张“义以生利”,重“义”而不轻“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以和为贵”,就是肯定和谐在管理活动中的价值;但决不是后世人所理解的消除差异与矛盾的“一团和气”,而是承认差异、寻求共存的良好的组织协调状态。所谓“以中为用”,就是强调执两用中,注意处事的分寸感,如李嘉诚所说:“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这样讲授《论语》,既坚持了《论语》本身的精神实质,又对现代管理者带来智慧的启迪,因而受到企业家的欢迎,使他们更加了解“国学”,更加积极读书。其中,我倡议企业举办的“华商书院”,在“尊德问学,修己安人”的精神指引下,推动学界与商界相结合,共铸中华商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

(本文为作者20081026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论坛”上的发言,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