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学术界应再启学术规范大讨论
实际上,无论是
自从今年三月汪晖被指涉嫌抄袭,几个月过去,事情非但没有水落石出,反而按照某种异常顽强的逻辑不断发酵、升级:先是国际知名学术大家余英时、林毓生做出“汪晖不辞职,清华大学校长应该辞职”的表态,后有汪丁丁、郑也夫、张鸣等60多名中外学者联合签名公开信,要求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组成调查委员会,审查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为汪晖辩护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停止:就所谓“倒汪派”联合签名公开信出现后不久,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
在刘禾版公开信中可以看到人们熟悉的甚至如雷贯耳的国际学者的名字,比如詹明信,齐泽克,这两位学者的背景很容易就会叫国人产生过度阐释的冲动,特别是事件演进到有匿名网友撰文,自由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
实际上,无论是
在我看来,无论这次事件以何种结局收场,都留给了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社会足够重要的话题,这些话题并不局限在所谓学术规范问题,而应该在更基础的层面上,比如学术何为,学术共同体如何建立,如何确立学术评价体系和裁决机构,学术与社会、与媒体的关系究竟如何,思想与学术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等等。事实上,就中国学术界而言,虽然经历过九十年代初的学术规范大讨论,但是因为那次讨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缺席,这些问题实际上未能得到真正的讨论,却在某种社会形势下形成了现实意义的“制度”,并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学术范式,而汪晖本人,未尝不也是受益者。
可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基础问题得不到充分讨论并能够形成相对共识的情况,这个已经持续了近半年的事件,恐怕真就难有定论,而中国学术真正独立、实现自身使命,推动社会进步,也只能是个想法了。
(来源:新京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