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儒学网:王教授:您好!首先祝贺由您主持的“首都未成年人中华美德教育深化与推广研究”项目今天举行结题活动。我们注意到非常巧合,温家宝总理在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到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您对温总理的讲话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王教授:今早,我从网上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昨天的讲话,他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三句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从学校教育实践来看,“重智育,轻德育”仍然存在,直接影响新一代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强化。他的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在未成年人中,连续进行16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是个极大肯定与鼓舞。目前,我们北京市参与此项教育实验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取得一个共识:“智育,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和创新的智慧;德育,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并活的更有尊严。21世纪的学校德育,要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家园,为学生的生命注入文化基因,让他们身上流淌道德血液,帮助新一代中国人从精神上富裕起来”。这可能是响应和落实温家宝总理,多次类似讲话精神的体会与未来行动的一个思路。
国际儒学网:听说“首都未成年人中华美德教育深化与推广研究”是一个滚动课题,这个项目是起始于八五计划,横跨四个五年计划。这个阶段正是中国经历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时期,是一个许多人都热衷于经商办企业的年代,您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是什么信念和力量支持你们,在这块相对冷清的领域进行实验研究?你们坚持16年的探索,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哪些经验和积累?
王教授:从1993年起,北京地区就立项研究在学校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是“大中小学中华美德教育试验研究”,确立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德目”。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并依次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华道德》、《中华伦理》等教育用书。为教师编写了以八个“德目”为内容的参考书《大众道德》丛书。“十五”期间,重点是“学校中华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的研究,探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的“教育模式”。“十一五”期间,是将以往的实践经验加以推广,对于已经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以及有效的教育模式等进行深化研究,为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参照。
16年来能够积淀下来的成果,一是,36万受益的学生;二是,社会认同与参与;三是,训练了一个千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四是,一批比较专门的研究成果。
国际儒学网:请您详细谈谈北京市开展这项研究和实验的具体情况?
16年来,北京地区参与教育实验的范围与规模相对稳定:“八五”是3个区县,100所学校,4万名学生;“九五”是7个区县,300所学校,10万名学生;“十五”是9个区县,150所学校,10万名学生;“十一五”是8个区县,196所学校,12万名学生。
先后接受教育实验的36万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与满意,取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肯定。至今尚未听到家长与社会“反对”的呼声。
16年前接受教育实验的一年级学生,至今已经22岁左右;当时的6年级的学生,至今已经28岁左右。就是说,36万学生处在7-28岁,这20个年龄段,属于一代新人的文化生命,从小就注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再过16年他们就会成为支撑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不足,在于没有进行个案跟踪调查研究,需要补救。
16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朝阳区的“三礼”教育,宣武区陶然亭街道“六德”教育,门头沟东辛房小学“五德”教育,通州区的“文化德育”与玉桥街道的“五小”教育,房山区南尚乐小学的“写字”教育等等,都在全市、全国,以至在东亚地区,得到了表彰与推广。
国际儒学网:在最近召开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许多理事反映在当前的儒学普及活动中,师资短缺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你的研究课题一定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王教授:一个科研项目,其成果可能是多方面的,而科研队伍,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成长,是最核心的成果,他们是研究的主力,是推动此项教育持续发展的永动力,是文化道德教育不断“增值”的不动产。因为,“教师没有的,学生是不会有的”。
16年来,年年有教师的培训,近千人次参加了市内外以至赴港台的培训。一支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队伍,经过中华文化经典的补课,学校文化的理念得以加深,以文化与道德为中心的德育观念正在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新模式的思路逐步生成,教育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有明显提升。为北京市21世纪的学校德育建设与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准备了一支骨干队伍。
国际儒学网:作为一项坚持了数十年的实验研究,或者说是实践性的研究,一定产生了一大批比较专门研究成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教授:这支队伍,在16年的教育实践中,始终注意总结教育实验的经验与教训,不断积累一点一滴的研究成果,定期交流与展示,相互切磋,理性升华。从学校到区县,从区县子课题组到全市总课题组,年年把宝贵的成果,或编印成书,或正式出版。走出了一条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理论水平不断升华的路径。先后发表了数百篇论文,编辑出版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专著。“八五”的研究成果有,《中华伦理》(高校教育实验用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中华传统美德》(中小学教育实验用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众道德丛书》(八德),红旗出版社2000年出版。“九五”的成果有《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在北京》上下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十五”的成果有,《修身 立业 治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文化 道德 德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出版,《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十一五”的成果有,《寻求中国德育之根》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儿童论语一百句》,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21世纪学校德育初探》2011年出版。
国际儒学网:您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请您谈谈中华美德教育与儒学伦理的关系,与儒学经典的关系,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系?
王教授:我们在中华美德教育实践中,逐步明确的十个德目: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就是历代仁人志士,在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儒家伦理,这在儒学经典中有充分的展现。中华美德是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经过现代转化,可以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文化道德教育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有了“共同价值观”,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再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1998年以来,国际儒联历届领导都始终支持我们这项中华美德教育实验,我个人能够参与国际儒联的儒学普及工作,是一项幸事。
国际儒学网: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你们的研究课题能够为国际儒联目前正在推动的儒学普及活动提供哪些成熟的经验?
王教授:其实从1998年以来,围绕中华文化与中华美德教育,国际儒联与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等单位,就有了多次合作。第一,先后召开过7次,“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和“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巨大支持,避免了某些盲目。第二,2005年以来,又在北京地区合作举办“儒家经典师资读书班”,先后有400位教师,比较系统地读了“四书”,培养了一支有比较扎实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德之学养与修养的德育师资队伍,也是一支普及儒学的师资队伍。第三,2007年以来,国际儒联连续召开了三次儒学普及工作会,为许多基层单位、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提升中华美德教育和普及儒学的水平与质量的极好平台。至少在理论、队伍、成果这三点上,既是我们中华美德教育实验16年的心得体会,也是国际儒联不断推动儒学普及工作成功之点,建议继续探索,力争有新的贡献。
(来源:国际儒学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