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学者访谈  >  学者访谈  >  正文

坚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孙正聿教授访谈录

孙正聿,1946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现代教养》、《崇高的位置》、《哲学通论》、《超越意识》、《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等15部学术专著。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哲学卷)》、《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丛书》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丛书》。《哲学通论》作为“20世纪经典收入中国文库。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系统地阐述了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先后二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9年被评选为吉林骄傲人物。

 

问:您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今年被吉林大学聘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首先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治学经历。

答:从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32年过去了。1982年本科毕业后,我就留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职为教授,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6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0年在清华大学作特聘访问教授,2001年被聘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2004年起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我的研究方向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我在《哲学研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85年第7期的《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1990年第4期的《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新华文摘》转载的第一篇文章是1988年第11期的《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第一本书是1992年出版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第一部论文集是2004年出版的《思想中的时代》。2007年出版的九卷本《孙正聿哲学文集》,系统地表达了我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

问:在您出版的学术著作中,您个人最为看重的是哪些著作?

答:首先是《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这本书原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但它明确地表达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因此成为我的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奠基之作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二个著名论断:一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一是恩格斯所指出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前者是我探讨的问题,即:为什么批判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后者则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即:哲学以外的科学都是把思维和存在服从同一规律作为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而哲学则是反思理论思维的这个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反思理论思维的前提,或者说对理论思维进行前提批判,这是我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念,比较系统地体现在《崇高的位置》和《哲学通论》这两部著作当中。在1997年出版的《崇高的位置》中,我对全部哲学史作出这样的描述:哲学的历史是寻求崇高、消解被异化的崇高和重构崇高的历史,也就是为人类文明历史地提供意义、标准和目标的历史。这个概括,主要是源于马克思对哲学史的理解,即:近代以来的哲学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而现代哲学则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对神圣形象非神圣形象的批判,深刻地体现了哲学的前提批判

1998年出版的《哲学通论》,从哲学的自我理解入手,在集中地论述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分别地阐述了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以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想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一是反思思想的维度,而哲学的反思则是对构成思想的诸种前提的反思。具体言之,哲学的前提批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观以及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批判;二是对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外延逻辑和内涵逻辑——的前提批判;三是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前提批判;四是对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前提批判具有广阔和开放的空间。

通过系统地阐述哲学的前提批判,我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哲学不是抽象的名词、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而是人类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维度、理想性的创造的维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这就是哲学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前提批判的真实意义在于,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问:在您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最为看重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如果简要地进行归类,我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哲学观研究,本体论研究,辩证法研究,马列著作研究,哲学状况研究和哲学教育研究。一位博士生曾把我的哲学研究概括为超越两极,批判前提,寻求崇高,表征意义。这个概括,大体上表明了我的思想历程和主要观点。从哲学观上说,我着重谈一下表征意义

哲学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这是我始终追问的一个问题。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纳普以区分语言的表述表达两种职能为前提而展开其哲学批判:如果哲学像科学那样表述世界,那么哲学就是给予知识的幻相而实际上不给予任何知识;如果哲学像艺术那样表达人的情感和意愿,那么哲学充其量只不过是一首蹩脚的诗。我把这个哲学自我批判称作卡尔纳普问题,它双重化地封闭了哲学科学化哲学艺术化的路径选择,即:如果哲学坚持充任语言的表述职能而把自己视为具有最大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科学,就只能是理性的狂妄语言的误用;如果哲学放弃科学化的选择而企图艺术化,则是丢弃自己的存在论根基和对真理的追求。回应卡尔纳普问题,我所形成的基本思路是: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通过揭示存在的意义而对人类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它既不是以语言的表述职能而陈述经验事实,也不是以语言的表达职能而传递情感意愿,而是以表征的方式体现时代精神及其所蕴含的存在的意义。更明确地说,哲学虽然总是在表述表达什么,但这种表述表达却并不是对经验事实的陈述或对情感意愿的传递,而是表征着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的存在的意义。正因如此,真正的哲学才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这个想法,首先是在1997年发表的《论哲学的表征意义》一文中提出和论证的。

哲学对时代精神存在意义的表征,它的理论内容体现为本体论追求,这又构成我对本体论的理解。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对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理论奠基作用。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全部指向和价值,在于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人类思维,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由此构成人类思维的哲学追求——本体的追求。这是一种追根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是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系。这种关怀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为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寻求根据、标准和尺度。然而,作为根据、标准和尺度的本体,又只能是历史的、时代的产物,因此永远是作为中介而自我扬弃的。对本体的寻求、表征和扬弃的过程,就是哲学的前提批判的过程。哲学的本体论追求和哲学的前提批判构成哲学自身的发展史。

正是基于对哲学的这种根本性理解,我曾在三篇论文中以同样的句式概括了对现代哲学的理解:一是1988年发表的《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二是1994年发表的《从体系到问题——90年代的中国哲学主流》,三是2001年发表的《从层级到顺序——当代哲学的趋向》。我在后一篇文章中提出:哲学对存在意义的关切,一种方式是以文化的层级性区分为前提而追求最深层次的解释,另一种方式则是以顺序性的选择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后一种方式,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诺,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选择安排,因而是超越了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哲学活动。

2001年发表的《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一文中,我提出的基本看法是:本体问题,不是何物存在问题,而是何以可能问题;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追问世界何以可能,因而是一种解释世界层级性追求,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则是追问解放何以可能,因而是一种改变世界顺序性选择。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实现了与革命的、批判的辩证法的统一,并因而创建了作为历史的内涵逻辑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近二年来,我在《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破解存在的秘密——关于〈资本论〉的存在论》等论文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我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所开辟的哲学道路的理解。

问:您是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并代表百名获奖者在颁奖大会上作了《站在大学的讲台上》的发言,您是怎样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的?

答:简单地说,我把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概括为有理讲理

有理就是在研究中把道理搞清楚;讲理就是在教学中把道理讲明白。哲学通论课,从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到最后一章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每章内容都有相应的学术论文作基础。在有理的基础上,我特别注重讲理的艺术。从宏观线条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直至恰到好处的板书,我都力争作到成竹在胸。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提升学生的理论境界,这是我的教学理念。

问:如何培养研究生是高等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请您谈谈培养研究生的体会。

答:培养研究生应当重在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科学问,形成做学问的自觉意识。总结自己的培养经验,我的总体思路是:硕士生应注重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坚持独立思考,作出理论论证;博士生应注重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路,进行课题研究。对于每位研究生的选题,我都与该生深入地讨论理论兴趣研究基础现实需要这三个方面,力求学生在这三者的聚焦点上形成自己的选题。对于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都要追问其靶子灵魂血肉,即针对什么、要说什么、说出什么这样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形成创见、作出论证。在研究生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都与该生锤炼其题目、追问其观点、探讨其论证、推敲其文字,力求学生拿出理想的学位论文。

问: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您是怎样进行学术团队建设的?

答: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气、正气和勇气,特别是要有正气。学术资源是建设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的体制性支撑,在争取学术资源中我始终秉持一个基本理念,这就是以团队建设的实力声誉论证争取学术资源。实力是争取学术资源的根基,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色和优势是我们团队的自觉意识。我感到最为欣慰的是,一批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重点学科和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从而使吉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展现出充满希望的未来。

(来源:吉林大学网。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