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哲学总论  >  哲学总论  >  正文

【陈先达】哲学研究要以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方针。在我看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如果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文化强国就得不到落实。

对中国来说,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数量的问题。我们有全世界最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从业人员,有全世界最多的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刊物,包括核心期刊和每所高校主办的学报,因而也发表有全世界最多的学术论文。因为我们人多,数量自然也多。其实,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当前最需要关注的是学术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方面的创新,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成就,其中也凝结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可它不能等同于是我们专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论创新。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把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的创新变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和研究课题。这是一个长远的而且需要许多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走向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

创新,对于我们哲学的难度比自然科学和技术要大。技术创新的动力,可以直接来自以市场为中介的生产发展的需要,而自然科学创新的动力,可以来自解决技术难题的需要,这都与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生产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都以市场效益作为研究的取向,往往容易急功近利、简单重复甚至粗制滥造。以市场为导向,可能会诱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不良并发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必须以自己的专业作为科学研究和思想理论的阵地,以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动力,自觉地提高创新文化能力,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不同之处。

在哲学中,研究文本是一种必要方式,搞哲学当然应该认真研究文本,包括我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根据新的时代变化,发现文本中原来被忽略的处于萌芽中的重要思想和某些论断,可以对原来的论述进行新的理解,以获得新的启发,可以发现我们某些误解甚至错误的附加。但我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创新之路,最根本之路还不是解释文本,而是要立足实践,面向时代,面对现实。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最根本之路,就是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之路。从根本上说,中国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中国问题;时代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时代问题;大众化,就是提出、研究和回答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问题,不从实际问题出发,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化”,只要寻章摘句,解文释义,搞本本主义,搞教条主义就行,何必“化”;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从而也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其理论创新与发展。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理论舞台。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走不出中国的课堂,走不出中国国门,不可能走向世界,因为西方理论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不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当然,这其中有意识形态拒斥的原因,但如果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放眼世界,回答世界面临的时代性问题,能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实践经验及成就,肯定能说出西方学者说不出的东西。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在世界讲坛上就不能不倾听、不会不倾听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能发出声音我们就能具有学术话语权,因为我们能对世界性问题、对中国自身发展的问题提出比任何国外学者更具科学性和更有说服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解释。

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学术生命力的标准。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能力求达到这种统一,就能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以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为动力,我们就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就能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