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  >  新兴领域  >  新兴领域  >  正文

【谢伯华】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析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军事理论名著,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共13,各篇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连贯,构成了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在古典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是与其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分不开的。它以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论述了战争胜负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一部通过古代战争理论来体现认识论和辩证法原则的著作。本文拟对《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作一探讨。

一、“修道保法”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

孙武战争观的基本思想是“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意思是说,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这说明他已认识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就提出了“五事七计”。“五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道、天、地、将、法,即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七计”是比较敌我双方优劣条件的七个方面:“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1](《计篇》)即哪一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占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哪一方的军规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大?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比较严明?在“五事七计”中,孙武把道放在“五事七计”之首,作为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计篇》)这里所言的“道”是体现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治。就是说,只有使民众与君主的愿望一致,才能同心同德,患难与共。民众才能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处于“未战先胜”的有利地位。他还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著名论断,强调通过谋略、外交等手段赢得战争的胜利,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孙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其政治目的实质就是要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他的观点比19世纪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要早2000多年。这是孙武对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战争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从古到今,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战争也一刻离不开政治。春秋时期,强大的吴国被弱小的越国所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拥护,在政治上得到了越国人民的支持,依靠政治凝聚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孙武对战争与经济的依赖关系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他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作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他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1](《形篇》)的辩证关系。这就是说,双方土地大小的“度”,决定物产多少的“量”和军队众寡的“数”,形成双方力量强弱对比的“称”,由此构成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战争是有形力量的竞赛,因此,必须权衡对比双方军事实力。在“七计”中,孙武把军事实力作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他主张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强大的武力慑服对方,迫使其降服,也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他认为战争的消耗巨大,“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1](《用间篇》)因此,他主张“兵贵胜,不贵久”,尽量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争取速战速胜。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的统一。《孙子兵法》既是战争之法,制胜之法,又是和平之法,维护和平之法。所以,《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计篇》)告诫人们战争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1](《火攻篇》),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1](《火攻篇》)。一再申说“明主虑之,良将修之”,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1](《火攻篇》)。孙武重视战争,并非穷兵黩武,反复强调“慎”。这种思想是正确的、积极的,体现了重战与慎战的思想。纵观战争史,乐兵、穷兵者,一味恃强好战者,都自食其果;偃武、寝兵者,忽视武事者也要吃大亏。重战非穷兵黩武,慎战非寝兵偃武,这正是孙武战争观中的辩证思想。

二、“知彼知己”的战争认识论

战争认识论是《孙子兵法》中论述较多的精彩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然是科学的真理。”孙武在战争认识上的千古名言,对中国军事哲学是一个重大贡献。首先,孙武突出了“彼”与“己”,强调客观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是确立韬略和用兵的唯物基础。知彼知己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思辨命题,知彼既有赖于知己,知己也有赖于知彼,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知彼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过程,知己是主观通过客观比较进行自我认识的过程。在战争中,不仅要做到知彼知己,还要阻碍敌人知己,因为知彼知己是夺取胜利的关键。“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谋攻篇》)。其次,孙武阐明了“知彼知己”的客观基础,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论述了“知胜之道”的可知论。他坚决反对用占卜等迷信方式去预断战争胜负的做法,认为战争的胜负是可以预知的,“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1](《用间篇》)再次,强调在注重客观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善战者”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1](《形篇》)“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1](《形篇》)就是说,自己先要克服弱点,不犯错误,立于不败之地,以等待敌人发生错误,暴露弱点,这样才有可能战胜敌人,否则,就不能取得胜利。因此,胜利不能离开客观条件凭主观愿望去取得。但是,孙武并没有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待”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要通过主观努力,使敌人犯错误,暴露弱点。他在论述“以十攻一”的策略后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1](《虚实篇》)即敌军虽多,可以使他们无法进行战斗,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取得胜利。在实际用兵中“因情”、“任势”、“虚实”、“示形”惑敌,相敌三十二法,诡道十二法等等,都渗透着注重实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另外,《孙子兵法》主张和强调“先知”、“先算”、“先胜”。“知”而“算”,“算”而“胜”,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见胜利前途。强调“先算”、“未战而庙算”,讲究“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即先创造取胜的条件,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等,借助于对各种基本情况、条件的了解、掌握和分析,对战争整体、胜负,对战场动态预为估计,作出“先期反应”,预为胜算。所谓庙算,是指古时出兵前在祖庙里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决定作战计划。可以说,这就是早期的、初始的军事、战争“预测学”,不同于占卜测凶吉,而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巧妙结合,也是主客观条件下的因情而未战先算,含有较强的科学性。

三、“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孙武在研究战争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主张从一切事物的内在矛盾中,分析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争取矛盾的转化。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既要看到用兵的益处,也要看到用兵的害处。从利与害的矛盾中考察,就可以从有利的方面坚定信心,从危害的方面采取预防措施。正因为他认识到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在研究战争的发展规律时,就能从对立的范畴出发,从主客、众寡、强弱、分合、攻守、进退、奇正、虚实、动静、勇怯等出发,分析这些矛盾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条件,建立一整套战略战术理论。

孙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论述矛盾的转化最多,而最突出、最有创造性的部分是关于战势的奇正相生、奇正转化的问题。奇正关系和中国哲学史上的常变关系相类似,可以说是常变关系在军事领域中的体现。“正”为通常的战法,“奇”指灵活变化的战法,包含着作战指导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含义。奇正是古代兵法中极富哲学色彩的一个重要命题。“正”作为用兵的守常之法,可以说指的是战争的一般规律,“奇”作为用兵的应变之法,可以说指的是战争的特殊规律。当然,这种特殊规律的运用本身也是普遍规律。一般来说,公开正面交战为“正”,隐蔽迂回袭击为“奇”,静止对战为“正”,运动歼敌为“奇”。“奇”与“正”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奇”以“正”为基础,“奇”从“正”产生,没有“正”也就没有所谓的“奇”。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1](《势篇》)如果没有正兵作为基础,不能奇兵取胜。“奇”与“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奇兵被普遍采用,奇兵也就不足为奇,而成了正兵。正兵不常采用,也会成为奇兵。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奇正关系。“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1](《势篇》)辩证地运用奇正,做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奇正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是正兵还是奇兵,都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战法。战争充满着风险,运用奇正之术就要敢于、善于承担风险,冒险精神必须尽可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孙子兵法》所体现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军事领域永葆光华,驰名中外,而且正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企业管理、体育竞技、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实行的“威慑”战略和美国实行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就是应用了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美国企业家汉德森依据《孙子兵法》写了《如何打赢争夺市场的战争》,非常畅销,被誉为“商业经营领导人手册”。企业家大桥武夫也著有《用兵法经营》一书,他的公司采取用兵法经营的理论之后,效率猛增。在医学界有人将孙武的理论与中医治病的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得很好的效果。总之,《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武经的精华,以其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邃的哲理,变化无穷的应用,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赢得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探讨《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

【注释】
[1] 孙 武.孙子兵法[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2] 谢国良,袁德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3] 张云勋.中国古代军事哲学发展史简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 杜一平.战争哲学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5] 陈学凯.制胜韬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6] 夏征难.毛泽东与中外军事遗产[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7] 普颖华,黄启华.白话孙子兵法[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2.

 

(原载《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录入编辑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