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探析
20 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西方哲学的突出特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以对作为人类文化特质的深切关怀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化哲学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 西方文化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热点。但就我国的研究现状而言, 大多数学者仍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某种西方文化哲学理论的探究与分析, 而对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尚在探索之中。本文就试图在此方面做些探讨, 以推动对西方文化哲学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哲学理论形态的划分与依据
西方文化哲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各种专门以人的文化特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和思潮; 二是包含在诸种哲学思潮和流派中的形形色色的文化理论和文化观点。从具体的理论内容来看, 西方文化哲学的内容庞杂、观点各异。而如果将文化置于人类发展进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就不难发现: 西方文化哲学从理论形态上看不外乎人的文化哲学、社会文化哲学和类的文化哲学三种存在方式。因此, 从具有文化特质的人的存在形态入手, 通过对人的文化特质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
文化作为人类的组成要素, 其存在方式是与人类的存在方式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存在方式, 主要表现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作为群体存在的社会和作为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类总体这样三种形态。个体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形态, 是人类存在的最小单位。但具有文化特质的人的个性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文化性要素, 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是社会存在物”[1]就表明了这一点。不同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就形成了人类存在的群体方式——社会。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范围和方式受到现实社会的物质条件的限制, 作为群体方式存在的社会,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范围有很大的差别。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 到现代社会的国家、地区, 作为人的群体存在的社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就是人的类总体。当我们将人与非人的存在物进行比较时, 我们所说的人, 既可以指人的个体, 也可以指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
文化哲学是对文化的哲学认识, 所以作为对人的文化特质进行哲学探究的西方文化哲学也相应地表现为对人的个体状态、人的群体状态和人的类总体的研究与理解。研究个体状态的人的文化特质的西方文化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的文化哲学; 研究人的群体状态的西方文化哲学可以称之为社会文化哲学; 而以人的类总体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哲学则可以称为类的文化哲学。源于人类存在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 各种不同理论形态的西方文化哲学之间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就是同一理论形态的不同理论内容之间, 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总的来看, 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同一理论形态的不同理论内容之间也表现出许多的共同特点。这正是我们对西方文化哲学进行如上划分的理论依据。综观20 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西方文化哲学正是以如上三种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例如, 以存在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人的文化哲学对作为人类个体的人的关切与重视, 为我们全面理解人类个体的文化特质提供了思路。再如, 以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化哲学流派侧重于从文化的角度对社会历史进行审视和研究,得出的文化哲学观点就属于社会文化哲学的形态。而以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哲学为突出表现的类的文化哲学, 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外的自然界的区别的意义上对文化进行的富有新意的探究, 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的文化特质以及人类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文化哲学各理论形态的特征与结构
正确把握西方文化哲学的各种不同理论形态,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探究不同理论形态的特征, 并通过对西方文化哲学各理论形态的结构进行剖析, 全面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论形态的内涵和意义。
人的文化哲学的主要理论特征在于把人的个性、自由与个体状态的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文化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关注个人的文化要素的发展,以人的个体的存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对个体的人的重视与关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两个方面入手,阐述个体的人的文化特质发展的必要性,对作为人类个体状态的人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在哲学的高度上进行深刻分析。弗洛姆所说的“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创造个人充分体验个性的基础”[3]就是人的文化哲学研究的生动写照。从研究对象看, 作为个体状态存在的人始终是人的文化哲学关注的重点。人的文化哲学以张扬人的个性作为自己哲学探讨的主要目标, 其哲学思考也主要是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合理性寻求解释。从研究方法来看, 人的文化哲学主要从关注个体和批判社会两个方面入手, 说明人的存在在文化哲学层次上的意义和人的个性张扬的合理性。
从理论构成上看, 我们可以依据对人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的层次的不同而将人的文化哲学分成相互联系的若干层次, 主要有人的本能与文明的本质、人性的异化与文化的物化、人性的扭曲与文化批判、人的自由与责任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几个方面。人的本能与文明的本质引导人们关注人的动物本能以外的文化特质; 人性的异化与文化的物化理论则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化批判, 反思人性的迷失; 人性的扭曲和文化批判理论以对工业社会和文化控制的批判为主要特色; 人的自由与责任理论则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存在的关注; 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的探讨则将文化哲学的研究视野引向整个人类。“文化通过个人的存在而使个人进入对整体的认识。”[4]从人的文化哲学的理论结构的内在逻辑联系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社会文化哲学则以作为人类群体形态的社会历史为自己的研究单元,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文化层面进行哲学思考, 形成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认识, 以此为理论依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与认识, 形成新的文化历史观。从研究对象看, 社会文化哲学理论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考察社会, 在于考察不同层次的群体组成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体现的哲学意义。从研究方法来看, 社会文化哲学注重对不同地域的区别与演化的分析探讨, 在比较分析中对他们所情有独钟的文化类型(通常是西方文明) 进行评析, 以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前途。
从理论构成上看, 社会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地域文明的差别, 地域文明的生长发育, 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以及不同地域文明发展的模式等问题。这样从区别到发展, 从发展的方向到发展的模式, 社会文化哲学主要形成了四种主要理论, 即文明相对论、文化生长论、文明整合论和文化模式论。文明相对论将研究视野投向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域文明, 关注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形态的存在。文化生长论则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认识不同地域、国家社会文化(文明) 的生长发育, 以实现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在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理论把握。文明整合论从不同地域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的哲学意义。文化模式论则力求探寻文化发展的模式与结构。
类的文化哲学的研究与探寻, 主要由一些专门的文化哲学家和部分文化人类学家来承担。其主要理论特征, 在于以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总体作为研究基点, 从人与非人相区别的视角认识人的文化特质。从研究对象来看, 类的文化哲学以个体状态与群体状态相统一的人类作为研究基点, 以整个人类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侧重在于作为整体状态的人类与人类之外的世界的关系。从研究方法来看, 类的文化哲学主要从抽象的理论分析出发展开自己的论证与探索。类的文化哲学虽然也分析具体的人类文化史的资料和具体的文化形式, 但这些分析都是以抽象的哲学概括作为背景和前提的。
从理论构成上看, 类的文化哲学以人类在时间中的存在与发展为核心,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成部分, 即人类的文化本质、人类的文化特征、人类进步的文化实质、人类精神的迷失与文化重建, 以及人类的宗教归宿及文化意义。类的文化哲学把文化动物作为人类的本质, 以符号和语言作为人类的文化特征, 将人类进步的文化实质归结为工具与能量。人类精神的迷失与文化重建理论关注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对人类理想未来的文化探索。人类的宗教归宿及文化意义理论则向我们提出了人类文化的终极关怀问题。“文化哲学的主题是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及生活世界中统一性的建构。”[5] “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完善。”[6]人的未来发展, 特别是作为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整体的未来发展, 一直是类的文化哲学努力探求的主要目标。
三、西方文化哲学各理论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西方文化哲学的发展与当代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 所以, 我们可以把文化哲学的发展与当代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 从西方文化哲学的各理论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中, 预测文化哲学的发展方向。
先看人的文化哲学。20 世纪的西方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人的文化哲学通过批判压抑人性的病态社会发现人的个性存在,进而努力张扬使人成为人自己的人文精神。当代人类文化的走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人的个性不是被抹杀而是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人的文化哲学研究不但不能抹杀人的个性差异,而且要努力使人的个性具有文化哲学的合理性。由此决定,在未来的人的文化哲学中,不同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必然使人的文化哲学研究走向多样化,使全球化社会里的个人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存在,发挥独特的作用。
再看社会文化哲学。从20 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类文明从地域文明时代走向全球文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从文明相对论的提出,到文明整合论对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理论认识,充分体现了20 世纪不同地域文明之间加紧整合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全球化,那时人的群体的范围将大大扩大,国家、地区的界限对人们也将越来越不重要。由此决定,社会文化哲学对于不同地域文明的关注,也必将随着地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转向对全球一体化文明的思考。
最后来看类的文化哲学。它是与人的类意识的发展相适应的。20 世纪是走向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类意识空前自觉的时代, 因而类的文化哲学成为西方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作为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整体, 在新世纪中的趋势必然是更为重要。这就决定了类的文化哲学也必然将人的文化哲学所表现的多样化趋势和社会文化哲学所表现的一体化趋势结合起来, 使未来的类的文化哲学成为既能体现个性多样化的包容性, 又能体现全球一体化的统一性的新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类的全球一体化, 促使类意识、类命运、类利益、类活动等类总体的特点日益突出, 类的文化哲学必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 从而形成文化哲学未来发展的重点与主要方向。
从西方文化哲学的各理论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文化哲学的发展是与具有文化特质的人的前途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 文化哲学的各理论形态, 要在完整统一的哲学人类观指导下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以形成对人类的文化特质的全面审视,形成对人类发展的未来前途的正确预见。从人类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来看, 作为个人与社会有机统一的人类, 其构成要素中的动物性要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而人的文化特质的发展必将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面。文化哲学对此必须有所作为。对西方文化哲学的各理论形态的探究与分析, 目的也正在于从这些理论形态的发展中寻找和确定文化哲学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只有将文化哲学的不同理论形态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我们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注释】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第84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第97 页。
[3]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第49 页。
[4] 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年, 第94 页。
[5]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 第124 页。
[6] 同上, 第104 页。
(《哲学动态》,2002 年第2 期。录入编辑:神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