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平】科技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社会学
基于对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共同关心,科技哲学一向注重从科学社会学中汲取有用的养分。甚至有人主张,科学社会学应当成为科技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那么,从科技哲学的视角看去,科学社会学究竟是什么?尤其是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什么样的?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具有怎样的基本关系?本文试图初步回答这些问题。
一、科学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科学社会学研究什么?“科学社会学”这一名称已约略给出了答案:“社会学”是其研究方法或角度;“科学”即是其研究对象,或者更确切地说,它的研究对象中一定涉及或包含科学。
然而,什么是科学?对科学没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就无法认真讨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事情就是这样明摆着:科学社会学研究是为了推进对科学的理解,而进行科学社会学研究又需要预先对科学有一个特定的初步看法。为此,有必要首先扼要讨论一下什么是科学。
客观地说,科学是一种多面体,具有多种形象。任何企图把科学归结为某种单一形象的做法,都是无端的和过分简单化的。应当认识到:
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辞海》的“科学”
条目这样写道:“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1](第174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把科学定义为:“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2](第404页)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以及“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3](第9页)。上述定义都首先肯定科学(广义,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狭义,专指自然科学)是一种知识,然后再给予这种知识一定的限制:客观性、系统性等等。这样一来,就把科学和常识、神话、宗教和文学艺术等知识区别开来了。
2.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或一种工具。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4](第211页)、“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5](第375页),以及近几年我国所大力提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都属此种观点。该观点主要从功能上看科学,强调科学超越其他知识,社会功能巨大;并且,仅当科学通过技术在工业和社会生活领域中获得大面积应用后,才逐渐获得了证明。
3.科学是人类一种典型的发达的和高级的认识活动。
如果说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从静态或结果上看科学的话,那么,本项观点则是从动态或过程上看科学,而且考虑到了人的因素。近代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卓有成效,引起了人们对科学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关注,以致以科学认识作为其他认识形式典范而进行研究的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和其他认识活动(日常的、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和文学的认识活动等)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它在研究方法上的优越精良。科学方法是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完美结合,它保证了科学认识的继承性、客观性、精确性和有效性。也正因为如此,科学认识才有资格成为其他认识形式的典范。
4.科学是一种先进的和完善的社会体制。社会体制简单说就是社会中的部门、职业和机构。显然,和以上几种观点相比,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体制这种观点的特点是把科学看作社会的一部分,强调了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这种社会体制有一系列的特点:(1)它有一大批从业者,即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组成科学共同体,活动在不同的组织中,按其贡献大小,居于不同地位: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院士、教授、一般科学家等;(2)科学家通常被组织在研究院所或大学的院系等正式机构里,但科学家之间最主要的交往是学术交流,因此,除有形组织外,科学界还有一种无形组织,即无形学院。无形学院中的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却操着共同的专业术语,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遵循共同的研究方法,使用共同的研究工具,经常进行着见面或不见面的交流等;(3)它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如崇尚创新、讲究证据、勇于批判、诚实谦虚、高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4)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奖励的核心是科学界的同行承认,而承认的形式有:以发现者的姓氏或姓名命名科学发现,重大奖励,授予学位、职称、荣誉称号等,或者科学论文被引证,等等。(5)它有一套井然有序的工作程式。如选题、通过观察和实验搜集事实、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撰写论文、期刊发表、学术交流等等。
总之,较之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家庭等其他社会体制,科学由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担纲,是一种英才统治、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结构严密的社会体制。
此外,科学还有其他多种形象: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社会交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解难题智力活动,等等。所有这些形象都不是孤立的,也不互相冲突,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科学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只有把这些形象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科学形成一种符合实际的全面看法。
科学社会学以科学为对象,原则上,上述各种形象都研究,但有重点。当然不同流派的重点不同。如有的流派的重点是科学体制,就是说,从社会体制的角度研究科学。
他们研究科学体制内部的科学行为规范,社会分层、奖励制度、学术交流,即科学体制内部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间或也涉及科学体制和社会其他体制的相互作用问题;有的流派的重点是认识活动,即把科学视为一种处于社会环境中的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一方面研究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研究科学受社会的制约和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种种规律;有的流派的重点是社会活动或社会交往,即把科学看作科学界内部以及科学界与社会有关方面进行社会活动或社会交往的一种互动过程,研究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等知识是怎样在这种社会活动或社会交往中产生出来的;等等。不过,不论哪一派,只要属于科学社会学,都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看待,都把科学这种社会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或者科学这个小社会内部各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重心。
所以,扼要地说,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界定为“处于与社会互动关系之中的科学”,或直接视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只是需要附带说明,科学社会学并非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研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是比较重视那些足以构成社会问题或在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方面具有关键性或基础性的问题。
二、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所以它的方法是社会学性质的。就是说,它是运用社会学性质的方法研究科学,确切地说是研究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这一点,乃是科学社会学与其他同样以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伦理学、科学美学、科学文学和科学语130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言学等一系列“科学人文学科”的根本区别之一。
鉴于科学社会学的方法是社会学性质的,可以认为,社会学的一切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统计、测量,以及社会调查、民意测验、亲身体验和“结构—功能分析”等,原则上都适用于科学社会学;同时,由于科学社会学的特殊性,它也有些自己较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大都是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步改造而成的。这里,仅介绍默顿学派几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以期粗略窥见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引证分析引证分析是指通过对《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等科学情报期刊所提供的引证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有关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SCI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4年创办(现为加拿大多伦多的汤姆逊公司所拥有),是一份反映科学论文引证关系的杂志。其内容主要包括:引文索引(含被引证论文作者的姓名,被引证论文名称、关键词、被引证论文所在杂志的卷次、页次、引证论文作者的姓名等)、专利索引(含按专利号排序的专利人的姓名、文章出处等)、主题索引(含按主题词排序的所收录论文的作者姓名等)、团体索引(含按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名称排序的论文作者姓名、论文名称和出处等)。
在SCI的基础上,后来又陆续创办了一些引文索引期刊。如《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引用报告期刊》等。它们所收录的学术期刊多达5700种,基本涵盖了世界各学术领域最基本、最有影响的杂志;而且,收录标准严格、检索方法便利,因而备受科学界青睐,被广泛运用于研究论文评价、研究课题选择、研究人员评价、研究机构和高校评价、科学期刊评价、研究经费分配、科学分类、科学概念形成分析,乃至图书促销、期刊订阅等方面。
引证分析的广泛应用充分表明,该方法的合理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之所以普遍认同,乃是因为人们一致承认:论文越是重要,其引用率越高;反过来,引用率越高,自然标志着该论文越是重要。为了更稳妥地表达论文引用率和论文质量的正相关关系,ISI还通过出版《引用报告期刊》,定期公布各学术期刊不同时期的影响因子。①应当说,一篇论文是否被SCI所收录,以及它的引用率和刊载它的期刊的影响因子的状况等,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论文质量的高低。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引证分析依然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缺陷:
(1)对引证的质考虑仍嫌不够。引证数量的统计是以设定任意引证的等同性为前提的。其实,不同的引证之间存在显著的质的不同,如,同样是引证,不同作者对所引证论文的重视程度、赞同程度和利用程度不同,等等。
(2)对集体作者中的非第一作者的贡献,尤其是作为普通科学家的非第一位作者的贡献不能如实评价。
(3)难以排除引用者的门户之见、感情用事等主观随意性。同样也难以排除引用者无意中造成的差错。如引用中杂志名称、卷数或原作者姓名的误写、引用中的以讹传讹等。
(4)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与使用中的误差。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由于期刊论文引用数中可能包含诸如新闻报告、科学小品、科幻小说等“非引用性文章”的引用数,因而极易造成期刊影响因子数值的偏差;由于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领域论文参考文章的使用差别较大(如数学论文的参考文章通常数目很小),因此,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领域间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是无意义的;等等。
(5)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文章的引用率常常出现相悖的情况。同一期刊所发表论文的质量常常参差不齐,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的论文的引证率未必统统高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论文的引证率。因此,期刊影响因子与其所载论文质量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总之,引证毕竟是一种主观性作为,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在客观性上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2.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乃是根据特定目的对文献内容的某一或某些侧面进行数量处理,然后予以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起源于情报学,广泛应用于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如奈斯比特在其未来学代表作《大趋势》中所说的“新闻洞”,就是一种内容分析;语言学中,关于字词使用频率的研究也是一种内容分析;文学研究中,有的红学研究者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楼梦》的成书情况,也是一种内容分析;等等。
在科学社会学中,内容分析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如,默顿曾在其博士论文中多次运用这一方法。比较典型的是:
默顿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了学科兴趣的转移。首先,他把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会报》每年所发表的某学科论文数占当年该杂志论文总数之比,视为当年该学科的“兴趣指标”;然后,他连续计算和比较了自1665至1702年共38年间不同学科的兴趣指标;结果,得出了该时间区间内学科兴趣转移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核实,又对在科学史方面具有较高权威性的《科学技术史手册》进行了内容分析:首先计算上述38年间每个学科所做出的重要科技发明和发现的数量占该年度全部重要科技发明和发现总数的百分比;然后,按百分比的高低排序,发现这样得到的1665-1702年英国对不同学科的相对兴趣和对《哲学会报》所做的内容分析的结果,是十分吻合的。
131科技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社会学①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论文的平均引用情况。其计算方法如下:某年度某期刊在前两年所发表论文对该期刊所有论文的引用数据,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所发表论文的总数,所得数值即为该期刊某年度的影响因子。默顿运用内容分析方法说明文献的结构和重点。为了说明博士论文中默顿对科学与军事、经济的关系比科学与宗教关系更看重一些。在其博士论文的“1970年再版前言”中,他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作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
全书中关于职业兴趣转移的内容为52页,占全书总篇幅的20%;关于清教和科学关系的假说的内容为85页,占全书篇幅的32%;关于经济和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影响的内容为91页,占全书篇幅的36%;关于人口、社会互动和科学关系的内容为30页,占全书篇幅的12%。默顿认为,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我觉得自己更加偏好论述经济和军事对科学工作范围的影响这一部分。”[6](第8页)总的看,内容分析比单纯的形式分析要来得客观些,但内容分析大多不是直接面对内容而是根据内容的表征或蛛丝马迹隔皮猜瓜,有时就难免被假象所迷惑。因而该方法具有某些缺陷:⑴内容的质的分析比较困难,也容易被忽视。如对默顿关于其博士论文结构和重点的论证,人们有理由发出疑问:是否就某项内容而言,篇幅长短就决定着份量的轻重?⑵近似性。如对默顿关于学科兴趣转移的分析,人们同样有理由发出疑问:假如某年《哲学会报》没发表数学文章,是否就说明该年度各界对数学的兴趣降低到了零?内容分析的指标制定本身就不够准确,又何谈内容分析的彻底客观性!当然,不仅科学社会学,整个社会学的研究也都带有某种近似性。
3.集体传记研究集体传记研究是对某个范围内一组人物的生平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关结论的研究方法。
人物的生平材料,内容无限丰富。包括:姓名、性别、生卒年月、籍贯、民族、婚姻、家庭、社会出身、经济地位、居住地、受教育情况、职业、宗教信仰、工作经历、著述、成就等等。孤立地看,一个人的生平材料,或许很难看出什么,但如果对一组人物的生平材料进行分析,却往往可以得到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如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H.Zuck-erman)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运用集体传记研究方法,作出了大量发现:1901-1972年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博士学位的占29.1%,父亲是专业人员的占53.5%,大部分毕业于名牌大学(仅10所名牌大学就培养了在美国受教育的71位获奖人当中的55%),完成获奖工作的平均年龄是39岁(其中,物理学家平均36岁,化学家39岁,医学及生理学家41岁),等等。
默顿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数次使用了集体传记研究方法。如,他利用《英国国民传记大辞典》中的6000份传记资料,从各个侧面说明了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人士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演变情况。为此,他列出多幅表格,统计了1601-1700年间每5年内英国精英人物所从事的每种职业领域的人数变化曲线(如教育、宗教、科学、法律等),以及1601-1700年间每25年内英国精英人物的身份(如教育家、医生、教士、科学家等)的数量比较等。
集体传记研究的合理性基础在于个别中包含一般,必然性蕴涵于大量偶然性之中。但是,集体传记研究主要是一种统计研究,其结论的准确性与所统计的范围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同时,它也是经验论的、描述性的。只提供现象,不能揭示内在本质。如37-39岁为什么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这是该方法难以确切回答的。
通过上述几例,可大致窥见科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之一斑。总的说来,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诸项特点:经验性、综合性、近似性、现象性等。
三、科学社会学与科技哲学的基本关系
1.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一致性在我国,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一向难分难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科学社会学在我国曾一度包容于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哲学的大口袋里。目前,研究科学社会学的人往往具有科学技术哲学的从业背景,而科学技术哲学的队伍里专职或兼搞科学社会学的,又大有人在。那么,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要了解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关系,首先需要弄清科学技术哲学是什么。科学技术哲学是从自然辩证法演变而来,或者说,它原本就是自然辩证法。所以,弄清科学技术哲学是什么,便转化为弄清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一词源于恩格斯的一部同名哲学手稿。
其含义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辩证法虽不是哲学的全部,但堪称哲学的要义或精髓。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自然辩证法也可称为自然哲学。许多人不顾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旧自然哲学的一再抨击,而坚持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大抵缘于此。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是以承认自然界存在辩证法为前提的。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范围内,完全可以将这一前提问题存而不论,更何况该问题复杂万端,欲予辨明,谈何容易!那么,自然辩证法如何研究?是直接面对冥冥自然界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回答:研究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为中介,舍此不能幸免重蹈旧自然哲学覆辙的厄运。
以自然科学为中介,就是直接面对自然科学,通过研究自然科学哲学来研究自然界的哲学。如何研究自然科学哲学?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然科学成果的哲学,即自然科学成果中的哲学问题;二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过程的哲学,即自然科学方法论问题;三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的哲学,即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问题。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三个方面,本质上统统是一个科学观问题。
因为,它们都可以一方面被视为向一般哲学输送哲学观点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视为是从哲学角度对科学某个侧面的审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自然科学哲132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学的核心是科学观问题,即对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解或叩问。考虑到从广义理解科学可以把技术包容于自身,所以可以一言以蔽之,自然科学哲学,即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专门追求理解科学的研究领域。
既然科学技术哲学的核心是理解科学,那么就一定有一个怎样理解和怎么推进这一理解的问题。显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本学科利用哲学的优势进行研究以外,科技哲学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于是,这就使得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技术哲学发生了关系。
科学社会学把科学置于社会的系统中,或者研究科学建制内部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运行机制,或者研究科学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应当说,这也是对科学的一种理解工作,而且很有特点,是一种力求接近科学实际、具有扎实经验基础的理解。所以,总的看,科学社会学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科学社会学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阔研究视野。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二是西方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研究尽管既重视科学自身的结构与发展规律的研究,也注重科学与社会诸因素互动关系的研究,但其研究方法属哲学性质,就是说,它主要研究有关深层次的理论前提问题。而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从科学知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看科学。上述两者共同的缺陷是:在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或者在关注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甚或基本上被忽略了。因此,科学社会学所研究的许多课题对于科学哲学来说,颇具开阔视野的作用。如默顿及其学派进行的关于科学家行为规范的研究、科学社会分层和科学奖励制度的研究等,丰富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对于科技哲学都是十分新鲜的,因而也都曾大受科技哲学研究者的欢迎,并很快成为科技哲学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2)提供研究素材。科学社会学运用经验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经验材料。这些材料对于科学哲学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或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如默顿关于清教伦理与英国科学发展关系的研究,为科技哲学关于科学与宗教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这个问题上,或许人们可以不赞成它的结论,但决不能无视它所提供的大量关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与科学互动的经验材料。其它,如科学奖励制度、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对科技哲学的研究也都大有用途。
(3)深化理论观点。对于中国,科学社会学是舶来品。
科学社会学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欧美国家的社会学家。这些人物大都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十分宽广的学术背景,尤其具有各不相同的哲学渊源。如,贝尔纳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默顿学派主要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爱丁堡学派等西欧社会建构论者主要受库恩哲学、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等流派的影响,等等。或许主要是由于他们知识背景的这种高度专业化和多元化,所以,科学社会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对于科技哲学来说,常常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和冲击力,例如西欧社会建构论者关于“科学知识是磋商的产物”这一基本观点,就与一向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中国科技哲学主流观点格格不入,甚至对后者构成了严峻挑战。应当说,这种挑战不是件坏事。它促使科技哲学一方面认真对待西欧社会建构论的进攻,另一方面也努力思考西欧社会建构论者是否也有合理之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流行理解是否有欠妥之处?怎样理解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自然界的决定性作用?怎样理解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和偶然因素?对于这些问题的省察和思考,无疑会起到深化科技哲学研究的作用。
另外,科学社会学的经验性质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而在理论观点上,他们有时也比较注意哲学观点的升华。至于新近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干脆向科学哲学靠拢,理论观点出现了哲学化倾向。所以,该学派更能够对科学技术哲学起到深化理论观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Ⅰ[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原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录入编辑:乾乾)